植树节越来越像植树节。为什么?因为它几乎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节日一到,组织一些人,找一个地方,挥动一下铁锹,栽下一棵棵树苗。如此,这植树节才算是过了。植树节里来植树,其积极意义毋庸赘言,只是一年又一年的植树节过下来,我们是否也该放下铁锹,擦把汗水,思考一下,植树节里,种树之外,还能做什么?
做什么?先请看:
去年1月,全省的“关注森林”工作会议上,我市被授予浙江省森林城市称号。从森林资源稀少的纯平原市,到取得森林城市称号,这得益于我市多年来不懈地植树造林,特别是“万顷绿化造林”、城市楔形绿地、市区沿河沿湖绿化改造等大型绿化工程的开展,使得全市绿化总量迅速增加,基本形成了网络型平原森林生态体系。植树造林越来越多,也意味着可栽种的绿地资源会越来越少。
还有一则本报前不久的报道:市区农翔社区牡丹坊小区一棵20多年的老雪松,在积雪的重压下倒了。居民反映到社区,因小区绿化无物业公司管理,社区工作者只好求助于园林公司,园林公司开出4000元的价格,让社区工作者很头疼。市园林绿化工程公司负责人说,他们公司主要负责道路、广场等市民公共空间的绿化和灾害事件时的植物抢险等,而小区里面的绿化一般应该是由小区物业负责的。从这一棵树的倒掉可以想到,我市一定还存在着不少这种“护绿”的盲区。
看看这些,再想一想,植树节里,在种树之外,我们还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护绿”上来。对于一些无物业管理的绿化区域,对于一些暂时无人负责的绿化地带,是否可以采用认养的形式,让这些植物都能找到“主人”,这样一来,既可以让爱护植物的人士找到热情释放的地方,也让这些植物有了更好的保护。植树难,养树更难,要做好这一件事情,仅凭几分热情肯定不行,这些毕竟都是技术活儿,而且是一件长期的活儿,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创造条件,给予一定的指导,营造一种护绿的氛围。
植树节里,种树之外,还能做什么?还可以做的有很多。比方说,节约纸张、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车出行等等。只要你有一颗爱绿、护绿的心,你总能找到更多的事情去做,而只要你能行动起来,你的眼里会满是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