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照街道象贤村,有党员74人、残疾人近80人。自2011年村委会首推党员与残疾人“一对一”帮扶工作以来,村里的每一名残疾人都有至少一名党员帮助,这让不少残疾人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今年47岁的朱群英在1994年做了脑瘤手术后,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但在政府的关心帮助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下,近几年身体状况逐渐变好。“去年村里让党员高小平与我结对,他只要空了就会来家里看我,我有什么问题也会跟他商量商量,感觉像多了一个亲人,生活也有希望了。”朱群英说。高小平在象贤村附近开了家食品厂,经济条件还算富裕。“经济上能帮的我会尽量帮帮他们,但最主要的还是心理上的疏导。”高小平说。朱群英的女儿今年即将大专毕业,这几天在高小平的厂里实习。朱群英说,女儿想通过创业帮助家里改变现状,但现在的创业难度较大,希望高小平能劝劝女儿。“明天我过来跟你女儿谈谈。”高小平说,“现在做生意不容易,实在不行,就让她在我厂里先跟着我学,这样你们也可以放心一点。”
像高小平和朱群英这样的结对家庭在象贤村共有近80对,通过定期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党员引导残疾人牢固树立身残志坚的精神,做到思想脱贫脱困。
顾定芳既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一名残疾人。虽然他从小得了小儿麻痹症,行走一直不便,但他却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户残疾人家庭。“我自己是个残疾人,深知残疾人需要的是社会的关心和尊重。”顾定芳说。因此,在当初了解到村里残疾人的情况时,老顾就想着是不是可以采用党员帮扶残疾人的办法,通过“帮、包、带、扶”给予残疾人温暖。
作为村里的残疾人专职委员,顾定芳没事就会去村里的残疾人家里转转,因此村里的残疾人几乎都认识他。有些残疾人想找工作了也会找到这位让人放心的顾大哥。几年下来,顾定芳已经帮村里近20个残疾人找到了工作。
据了解,党员与残疾人“一对一”帮扶工作已在高照街道全面开展,全街道共结对近300对。结对党员每年走访残疾人家庭3至4次,对重度残疾人员和生活困难家庭每月1至2次探访,形成了关注、关怀、帮助残疾人及“残健同行、平等共享”的良好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