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水环境问题,这么多年来嘉兴人民一直盼望能解决,但是目前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离老百姓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想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进一步强化水环境治理流域管理、区域联动》的建议。”前天,记者电话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利众,在电话那头,陈利众动情地说,“作为代表,我有责任有义务把嘉兴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反映上去,提出建议,这是一定要履行好的职责。”
水是嘉兴的灵魂,哺育着城市的血脉,但放眼望去,水脏、水质差,江南水乡不复往昔。在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多重夹击下,水环境问题成为嘉兴“两富”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尽管这几年,嘉兴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开展“三清两绿”行动计划,全面推行了“河长制”,加大了清河治水的工作力度,基本遏制了全市水环境恶化趋势,但水环境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什么原因?陈利众分析,除去主观原因,还有重要的客观制约因素,那就是嘉兴所处的地理位置,在长三角下游、太湖流域盆底,是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水网覆盖率高,水体流动性差。同时,嘉兴作为太湖流域的“排水走廊”,每年有40亿至50亿立方米的上游来水属于五类甚至劣五类水。因此,嘉兴水质受到外部污染和内部污染的双重影响,而且受上游来水的外部污染影响更为明显。陈利众认为,尽管国家、省在太湖流域实施了水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在强化流域管理、区域联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上游来水还是我市在水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重大不确定因素。
“如果上游来水不改善,嘉兴治水就会事倍功半。”陈利众建议,要充分认识下游地区水环境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进一步强化我国水环境治理流域管理、区域联动的体制机制建设。“首先要坚持和完善以流域管理为核心的水环境治理体制。在水环境治理上,我国以前是单一的区域控制,后来由于跨区域污染问题及纠纷屡见不鲜,2008年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确立了将流域管理作为基础和核心。对此,必须进一步强化,要制定一部完整、系统的流域水环境管理法,完善流域水污染防治法律体系。”陈利众说,其次要建立和健全流域生态补偿和纠纷调解机制,探索实施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在财政投入上,陈利众建议,要建立公共财政投入水环境治理的稳定增长机制,特别是针对当前下游治理压力重的实际,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对下游治理工作的支持力度。目前,国家已确定了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二轮规划,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补助力度,推进二轮如期实施,发挥效益。此外,还要进一步强化科学治水,努力构建全民治水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