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岗地能变高产田,真是没想到啊!”这是河南孟津县北陈村农民李新旺最高兴的事,去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村里,一条条灌渠、机耕路通到田间,让李新旺家的玉米亩产在村里拔了尖,“一穗收了6两玉米粒,亩产上了1400斤,翻了一番。”
农民的小账折射出全国的大账。过去10年,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累计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519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资、银行贷款、项目单位及群众自筹,共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903亿元,坚持强基础、扶产业、富农民,让2.7亿亩旱岗地、水淹地改造成高产稳产田,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2.6万多个,为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作出重要贡献,开辟出符合国情的资源综合开发新途径,探索迈向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稳粮食,新增粮食产能810亿斤,占全国新增产能1/4
现代农业千头万绪,各地农村千差万别,农业综合开发从何着力?
“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10年间,中央财政共计投入13个粮食主产省农发资金972亿元,占中央财政农发资金总投入的64%。
集中投入,不撒胡椒面。中原粮仓河南,从2005年起整合70%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27个产粮大县,打造出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让最适宜种粮的地方多产粮,去年重点县夏粮总产占到全省一半。”省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井剑国说。
适应现代农业的新要求,从2009年起,农业综合开发率先启动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打造“永久粮仓”,新建2620万亩高标准农田。一个项目区,规模集成,水利、农技等措施综合发力,安徽南陵县池湖村农民何先彪尝到甜头:“过去亩产1000斤就是个顶了,现在新灌区、新农机加上新品种,亩产纪录年年往上蹿。”
一手增投入,一手卸“包袱”。为减轻地方和农民负担,农业综合开发核减了土地治理项目的资金债务71.1亿元;将中央与地方财政投资比例从1∶1调整为1∶0.45,产粮大县全部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将中央财政资金与农民筹资投劳比例从1∶1调整为1∶0.13,产粮大县和种粮农民轻装上阵。
项目数量少了,但标准更高了,效益更好了。在江西,新建的2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5亿公斤,农民人均增收500元;在宁夏,昔日的一片片盐碱滩,经过综合开发献了“宝”,亩产超过350公斤;在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产出比达到1∶3,项目区对粮食增产的贡献达到了1/3。
10年来,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共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10亿斤,占全国新增产能的1/4,可谓“四分天下有其一”。
强产业,每年2200多万农民直接受益,人均增收500元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10年来,共投入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1718亿元,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2.6万多个,每年新建产业化经营项目直接带动受益农民约2200万人,这些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比项目实施前增加500元左右。
把资源特色变成市场优势。重庆潼南,成为西部绿色菜都,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81.5万亩,年产蔬菜161.9万吨,跃居全国县级第二位,“舌尖上的绿”成为潼南农民的第一致富产业。
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创新农业经营体系。10年间,农业综合开发扶持488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抱团发展。在江西安远县,果农蔡康龙尝到加入合作社的实惠:“一场品种革命,脐橙晚上市3个月,一斤卖到10多元,比过去翻了几倍。”在安徽濉溪县黄桥村,农民李家鹏说,80%村民都加入淮北口子谷物合作社,服务到户,措施到田,亩产提高80公斤左右,去年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
从“一粒种子”到商品,“龙头”为农业护航,打造完整产业链。10年间,农业综合开发扶持起来的2.1万多家龙头企业,成了产业的支撑。河南把“中原粮仓”变成“国人厨房”,落户浚县的中鹤集团,一年能“吃掉”40万吨小麦,吸引3000人就业,带动小麦收购价高出两分钱。安徽庐江县,将粮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县扶持上百家农业龙头企业,从小麦到面粉,再到饼干、淀粉糖,附加值增加了十几倍。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带动下,种植大户、合作组织、“协会+基地+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机下田、科技入户、标准化生产,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现代农业的效益明显。不少项目成了当地农业的支柱、标准化生产的样板,农业综合开发被农民称为“德政工程”、“富民工程”。
创新机制,“综合性”开发五指成拳,把钱花在刀刃上
扶持农业重要的是建立投入增长长效机制。经过不断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就像点豆腐的卤水,中央财政资金发挥“引子”作用,聚合各类社会资金,共同投入农业。
钱往哪儿花?农业综合开发瞄准农业发展瓶颈,解决农民想干又干不了的事。实行民主开发,让农民说了算,许多地方农民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积极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管理。“政府出钱,咱老表受益,出点力气值!”江西高安市新街镇景贤村支书贾克玖说,全村人肩挑手提,每年从10月份一直干到腊月三十,干了3年,建成5000多亩高标准农田。
钱该怎么花?农业综合开发突出“综合”特点,不光是解决水的问题,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人力、财力、物力和科技综合投入。在一个项目区,分散的先进生产要素综合注入,五指攥成拳,催生出新的生产力。安徽南陵县种粮大户刘光宏说,装了太阳能杀虫灯,农药打少了,1000多亩地,要省三四万块钱,项目区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小麦、水稻单产提高100斤以上。
新技术不断推广,让许多农民对测土施肥、精量播种等技术不再陌生。广东高要市南村农民冼品基感叹说:“以前施肥一炮轰,现在得科技追肥;过去水稻亩产攻破800斤很难,现在超1000斤也不新鲜;过去七八年才推出一个新品种,现在一两年就能出来。”
不仅考虑经济效益,还“综合”考虑生态、社会效益。面对农业发展的新课题,10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10624万亩。同时,改良草原(场)2865万亩,治理沙化土地292万亩,支持丘陵山区开展小流域治理946万亩,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区老百姓说:“现在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人变富了。”
站在新起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综合开发依然重任在肩。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王光坤说,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将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这一中心,突出“两条主线”,一是以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主线,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打基础;二是以农业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为主线,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