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位于市区大德路的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二楼西区内,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秀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的展览,这次展览将在春节后免费向公众开放。
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自去年11月启用以来,农民画展、书画展、摄影展等展览相继在艺术中心开幕,这些展览都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秀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各种民间手工艺、传统习俗等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尚未真正“落脚”艺术中心。春节前夕,由区文化馆牵头,工作人员将一批重要的“非遗”项目收集整理,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展板。在展板展出的内容中,最重要的元素自然是和秀洲区的文化“金名片”农民画密切相关。据工作人员介绍,一些展览的“非遗”项目能生动地展现秀洲农民画的历史渊源,还有一些项目则表现了农民画的衍生和发展,例如剪纸、灶头画、糖糕板、刺绣、火凉伞等,观众可以从展板中领略这些渐行渐远的民间传统风采。
与精致的手工艺产品相比,民间习俗和活动更引人入胜,并传承得更广泛,例如与江南水乡蚕桑农事有关的“踏白船”和与纪念灭蝗英雄刘承忠有关的“网船会”等,“网船会”还是目前秀洲区唯一入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在艺术中心的“非遗”展区,观众还可以看到犁、稻桶、风车、水车等传统农耕用具,以及织布机、纺车、传统灯具等过去家家户户曾经必备的生产或生活用品。
记者了解到,展览的“非遗”项目均从民间收集。从2008年开始,根据市“非遗”普查工作流程,秀洲区各镇、街道全力以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区文化馆工作人员也分批赶赴各村(社区)与普查员们一起着手普查,积极排摸线索。他们走进农户家庭、邀请“五老”(老艺人、老专家、老教师、老干部、老年人)召开座谈会,认真挖掘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获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普查员的足迹几乎遍及秀洲城乡,一大批散落在民间的“非遗”瑰宝也因此重新呈现在人们眼前。
区文化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这次“非遗”展览不能全面展示秀洲区近年来挖掘整理的“非遗”成果,但可以充分展现具有秀洲特色的“非遗”文化。秀洲农民画是省级“非遗”项目,在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举办“非遗”项目展览,使农民画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晰完整,也和整个艺术中心的文化氛围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