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桌鱼肉,各等美食,觥筹交错之后,“舌尖上的盛宴”瞬间成为“舌尖上的剩宴”。这种“剩宴”浪费惊人,据统计,每年我国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1年的口粮。针对此种浪费,近日,继北京等城市之后,嘉兴一批网友也参与到以“光盘”为主题的公益活动中来,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倡议人们将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光盘”离开饭店。这种倡议和行动值得赞赏。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富裕,“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似乎不再是人们推崇的风尚了,取而代之的是奢靡之风的盛行。作为礼仪之邦,国人对迎来送往的待客之道尤为重视,拿请客吃饭来说,似乎一定得“奢华高档,才够诚意;多点些菜,才够热情;吃饱还剩,才够阔气”。由此,铺张浪费之风不知不觉在全社会蔓延,甚至成为一种习惯。但浪费这种习惯,再有什么理由和借口,它都是一种陋习,不管是时间上的浪费,抑或是物质财富上的浪费,都意味着某种东西没有能完全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意味着劳动和创造的丢失。因此,从本质上讲,浪费行为和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富裕等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仅是一种应该被彻底改变的生活陋习。
要拒绝“舌尖上的剩宴”,先得找出“剩宴”的病根。“舌尖上的剩宴”大行其道,一方面在于公款吃喝盛行,花的不是自己的钱,浪费也就不觉心疼,另一方面,一些市民朋友花的虽是自己的钱,但在面子的作用下,选择浪费。这两方面的情形,说到底在于不良的习惯。由于缺乏一定的制度约束,公务人员习惯于点菜往贵里点、多里点,即便是饭后有人觉得会浪费,有心打包饭菜,也碍于面子作罢。一些市民朋友因为要面子,习惯于三五个人吃饭,朝七八个人的饭量去点单,习惯于将饭后剩菜当成是一种排场,这些习惯慢慢演化成一种不良习气蔓延开来,“舌尖上的剩宴”就不足为奇了。
狠刹浪费之风,拒绝“舌尖上的剩宴”,让勤俭节约成为人人推崇的社会风尚,除了从遏制公款浪费入手,扎牢制度的藩篱之外,更需要下大力气提高全社会文明素养,培养健康的消费理念,只有当节约成为人们的习惯,成了社会的风尚,它所带来的改变才会更加持久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