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下午,秀洲区慈善总会对2012年慈善“造血型”生产扶贫进行了绩效评估,梅里慈善扶贫种植基地、众源畜禽慈善扶贫基地等慈善扶贫基地的负责人分别进行了成果汇报和经验交流。去年,秀洲区继续依托全区7个经济组织,扶持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低收入、残疾和困难户共200余户,市、区慈善总会共投入生产扶持资金100余万元,户均产出利润8000元,低保户、低收入户“摘帽”12户。
据梅里慈善扶贫种植基地负责人陈建民介绍,去年该基地共扶持困难户74户,投入29万元生产资金,产出利润40万元,收益最高的一户纯利润有1万多元。陈建民表示,2013年打算新增5个蔬菜大棚,同时提供销售渠道,解除困难户的后顾之忧。
“造血型”生产扶贫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除选好扶持对象、选准扶贫项目外,还必须建立扶贫基地,需要充分利用基地的成熟技术、产品优势和销售渠道。秀洲区慈善总会根据本地产业布局特点,在众多种、养、加工行业中择优选取了7个有较强经济实力、负责人有爱心,愿意为困难群众服务的经济组织作为扶贫基地。
7个扶贫基地积极“造血”,开出了种植甜薯、养殖草鸡、发展毛衫加工业、养殖山羊及种植桑木耳、甜瓜、草莓等不同扶贫“菜单”。依托基地扶贫体现了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怀、基地负责人的社会责任以及农户自身的辛勤劳动。各种种养项目全程由区农经部门专家进行指导,区纪委也全程监督,确保慈善扶贫的透明化。“造血”的对象必须是困难群众,有脱贫意愿、有劳动力,且要经当地村民和村委会认可,所有扶贫对象情况都要进行公示。
为确保慈善“造血型”救助取得成效,由市、区慈善总会成立联合评估小组,每年实施验收评估。对指导得力、成绩突出、效益明显的基地予以表彰,并根据效益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当天,各个扶贫基地的负责人还分别与市、区慈善总会签署了2013年度慈善“造血型”扶贫项目协议书。根据协议规定,扶贫基地将继续依靠自己的技术和经营优势带动更多低保、低收入户、困难残疾户等扶持对象开展毛衫加工、种养等项目,使之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