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时事评论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不仅是一本经济账 还是一本民生账 给半价站票算算账

2013年1月19日 15:54 [ ] [打印]

  这两天很有趣,身边的朋友谈论的话题非常集中,都是“站票该不该半价”。你一言我一语的,观点来回交锋。

  一个支持的说:按照市场定价规律,因为服务不同,所以硬座和卧铺定价不同,那继续这个逻辑,站票与硬座票享受的服务不同,价格自然也应不同。大家一听,哦,好像很有理哟。

  一个反对的说:如果站票半价,价格杠杆会让不少人选择站票上车,等座位空出来的时候再坐。而且,在火车空间资源不变的情况下,这会导致通道拥堵,让价格不变的硬座票所享受的服务品质下降。话音刚落,就有人表示赞同说,是呀,站满人的火车连上个厕所都好像长征。

  更有趣的观点接踵而来,一个反对的说:平时的火车运力基本能满足需要,不用站票,只有在春运回家的时候,站票才很宝贵。如果按照市场定价规律,那春运的时候,运力远远供不应求,硬座卧铺和站票都应该涨价,这个时候谈半价站票,不是很不符合规律吗?大家再一听,哦,好像也很有理呢。

  众说纷纭之下,究竟半价站票的账该怎么算呢?

  我以为,实际上,在谈论火车票价格的时候,要先分清楚市场定价和政府定价两个概念。飞机作为高端运输服务市场,有比较充分的竞争,所以,根据市场情况,飞机票一会儿打二折,一会儿打九折。铁路运输实际上是垄断市场,属于公共交通服务,政府部门定价,基本不随供需涨跌。为了保障服务,火车票的定价10多年没涨,春运时也不涨价,正说明了这个属性。

  既然是计划性的定价,那么,如何定价就涉及到如何精细管理的问题了。有关部门完全可以在硬座票卖完后才出售半价站票,除春运外,平时根据车厢空间合理限定站票数量,这就避免了价格下降导致站票过多和过度拥堵问题。少部分的半价站票导致的经济损失部分,完全可以从相应提高卧铺价格上补回来。如果将来,铁道部推进政企分开改革了,到时候再用市场化机制定价不迟。

  再深一步看,这不仅仅是一本经济账,还是一本民生账。当前,不少买站票的都是农民工,他们订不着票,往往最后只能买到站票。

  如果站票半价了,一来可以从经济上减轻他们的负担。二来可以使服务和价格对等,不被人诟病。三来可以彰显政府服务的精细程度,体现政府的人文关怀,提高民众心理舒适度。

  这么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沈寅)

  【微评】

  @雁门关外好人家:现在能买起小车的人逢年过节回家都不收过路费了,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兄弟们起码也逢年过节站票半价啊。

  @愤怒的史瑞克:赞成半价,坐着的和躺着的票价有区别,那么站着的和坐着的就该不同价。

  @随风的天堂:赞同半价票,这不光是经济账,还是惠民账。铁路部门要懂得。

  @广东springxwc:回家真的不容易!

  @默默普京:人民铁路为人民,本着这个目的去处理吧!

  @flyskyz:不管账怎么算,铁老大都应该首先放弃高高在上的态度,随时牢记自己是个政府部门,对民众要有谦卑之心。

  @rauladi:铁路运人根本不赚钱,没有国家控制,依照价格规律走市场化,有的人就连火车都坐不起了。

  @karlmarx-fo:车厢限定站票数量,对于保障服务很重要的!

  @随遇而安1990:所以说不怕问题多,方法总比问题多。很多事情就是要抛出来,集体去讨论,去平衡,总有平衡点的。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编辑: 朱琴燕

 相关稿件
·春运临近火车"站票"是否应半价再引争议
·返乡过年的新居民请注意:春运火车票不设临时“大卖场”
·春运车票今起开售 铁路部门提醒旅客购票注意相关事项
·铁路部门开始集中办理2013年春运农民工团体票 尽最大努力方便农民工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