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的长度”——这便是如今家喻户晓的“木桶原理”。任何事物、领域都有“短板”,拿教育来说,我看非新居民教育莫属。为了弥补这块“短板”,海宁市日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新居民子女学校建设和管理工作办法的通知》,针对当地新居民子女学校办学条件较差、班额偏大、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等现状,推出送管理、骨干教师支教、财政补助学校改造等一系列措施,力争使新居民子女学校教育水平更上层楼。
当“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的共识再度得到重申,如何打破身份、户籍、阶层的藩篱,进一步推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便成了江湖庙堂共同的心愿和努力的方向。补齐新居民教育这块“短板”,归根到底在于加大资源、资金的投入力度,而这若是单靠民办学校的出资人显然力不从心,因此公家力量的介入对于实现“公民一体化”便显得至关重要。
应该看到,从海宁到嘉兴全市,从举办针对新居民学校教师的培训班到对新居民学校进行星级评估,多年来,各地相继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加高新居民教育这块“短板”,收效卓著。一方面,通过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改造,使其教学硬件设施条件得到提升,教师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从而让教师能够安心地留校工作,也让家长和学生更加放心就读;另一方面,选派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支教,有利于改善新居民学校的软环境,促进教育的长期良性发展。难怪有校长感叹,这些举措与《通知》的出台,“让我们新居民学校吃了‘定心丸’”。
当然,提高新居民的受教育水准,不断完善、提高新居民学校的教育质量还只是一方面,让更多的新居民享受到公办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样非常重要。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我市不断加大公办学校吸纳外来孩子入学的力度。以海宁为例,今年在当地就学的新居民总人数为23749人,其中有19169人在公办中小学就读,新居民在公办学校入学比例达到80.71%。这对于从根本上缓解教育不公问题,无疑大有裨益。
一言以蔽之,唯有加大对新居民学校的扶持力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弱势的新居民群体倾斜,才能真正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才能最终兑现“十二五”期间我市新居民从“有书读”向“读好书”转变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