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秀洲区王店镇庄安村3组的贫困户张小咪特别开心,她种植的几亩红薯已经卖光,收入3万元左右。在当地基地的扶持下,张小咪家早早地摘掉了低保户的“帽子”,生活越来越有奔头。“明年如果有可能,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张小咪说。
慈善救助是慈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让低保户、低收入户、困难残疾户等特殊群体战胜困难,更好地生活,提升幸福指数?早在2006年,秀洲区就开展了“造血型”生产扶贫工作,并于2008年起,全面开展第一轮3年“造血型”扶贫救助。全区根据扶持对象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和致富愿望,选择优势品牌和易管理、低风险项目进行扶持,力求一镇一品,合理布局,各有特色。
“造血型”救助的实质是生产扶贫,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除选好扶持对象、选准扶贫项目外,还必须建好扶贫基地。到目前,根据产业特色和贫困户分布情况,全区已经建立了7个慈善扶贫基地,实施红薯种植、山羊养殖、毛衫加工、葡萄种植等6个具有品牌效应的项目,并依托当地规模种养基地、企业,在技术、销售等方面给予帮助,将困难群众种养的风险降到最低。
梅里慈善基地作为全区“造血型”慈善基地试点,6年来,采取“公司+农户”的扶贫模式,累计扶持低保户、困难户400多户,种植面积达1300多亩。“我们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该基地负责人陈建民介绍说,扶持户年种植一季红薯,亩产可达4500公斤左右,纯收入可达7000元以上,户均年产出利润1.4万多元。据介绍,该基地已有20户低收入户、低保户成功“摘帽”。
“造血型”扶贫,让众多困难户输入了“新鲜血液”。秀洲区慈善总会负责人介绍说,2008年至2010年,共扶持400多户贫困户,投资生产扶持资金近300万元,户均年纯利润达1.3万元。通过3年“造血型”生产扶贫,实现百户脱贫的目标。
“我们要让更多的困难户挺直腰板,活得更有幸福感,更有尊严。”秀洲区民政局局长陈雅琴告诉记者,秀洲区“造血型”救助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造血型”生产扶贫活动还荣获“浙江慈善奖”,省、市领导曾多次批示。全区计划通过第一轮和第二轮共6年“造血型”救助,为每户家庭量身定制一个扶贫项目,并落实一项扶贫措施,实现平均每年扶持100多户,投入生产扶持资金100万元左右的目标,力争到2013年实现60%的低保家庭收入达到当年度低保收入标准的一倍以上,80%的低收入家庭当年度收入明显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