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帽、蓝外套,驾驭着庞大的收割机,娇小的她好不威风。这就是刘惠婷,桐乡市濮院镇油车桥村一个90年出生的女大学生,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拖拉机的手把,决心开启科技种粮的新征途。她说,金色的稻田,将成为人生的舞台。
“念了大学还回村里开收割机,我们开始以为这闺女是闹着玩的,前不久,她利利索索给村里人收起了稻子,大家才心服口服。”油车桥村一名村民告诉记者。
建仓库、买机器、引进育秧流水线……据介绍,刘惠婷毕业回到村里后就一直没闲着。眼看着国家政策一年比一年好,科技种粮是个大趋势,她吃了秤砣铁了心,决意在粮田里闯出一片天地。
种粮食不会被淘汰
“其实我是有点紧张的,只不过站在那个位置上了,我就必须要镇定。”从收割机上下来的刘惠婷显得有点害羞。尽管从15岁开始,她就时常给父亲替班开拖拉机耕田,但对于收割机这样的庞然大物,显然有点力不从心。可她随即坦然地说,不怕,多练习一定会熟练起来。
一个大学生,回到村里开拖拉机,油车桥村的村民很不理解。“闺女长大了,主意都是自己拿的。”其父刘金龙抽了口烟慢悠悠地说,现在种粮食,耕田、插秧、收割,哪个不靠机器,回村开拖拉机,也不见得就没前途。
父女俩是一条心。刘惠婷放弃城里当老师的工作回村,最初是因为老刘生了一场病,孝顺的她觉得理应为父母分忧。可回村之后,刘惠婷接父亲班的念头就越来越笃定了。
“这些年,总感觉周围种葡萄的人越来越多,种粮食的地越来越少,可葡萄不能当饭吃。”刘惠婷若有所思地说,粮食是不会被淘汰的,而现在种粮食就得靠机械化,那么在父亲成立的农机合作社里,自己就可以大展拳脚。
合作社需要年轻人
自从刘惠婷到了合作社,老刘就越来越离不开她了。且不说农忙时耕地、插秧多了一把好手,光是算清合作社的这本账,就让老刘打心底里踏实了。
“合作社里的烘干机,去年开始就对外服务了,来的人不少,可农忙结束后一算账,竟然亏本。”老刘无奈地说,亏本也不知道亏在哪,人家还嫌收费高呢。刘惠婷的到来为父亲解决了这一尴尬的处境。
合作社里总共两台烘干机,一台用电,一台用油。经过反复的测试、计算之后,刘惠婷拟定了三个收费标准,分别按小时、按重量和直接以整箱收费。不仅保证了合作社的收益,还让前来烘干稻谷的顾客心服口服。
看女儿在合作社里张罗得有声有色,老刘决定明年就退居二线了。“年纪大了,脑子钝了,很多事情想不全,修修机器倒是可以,再学新东西就有点吃力了。”刘金龙告诉记者,如果女儿干得好,打算让儿子毕业后也回来一起干,现在要种好粮就得靠科技,合作社里就需要脑子活络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