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题 > 喜迎十八大 > 十年记忆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2004年:三峡移民在秀洲的新生活

2012年10月16日 15:29 [ ] [打印]

  编者按:最近,又一批来自重庆的三峡移民落户我省杭嘉湖地区。在新家乡,他们安顿得怎样?生产生活是否走上了正轨?还有哪些困难与不便?本报今起推出“关注三峡新移民”系列报道,对他们的情况给予关注,希望这些新移民能尽快融入当地生活,在浙江生活得更好。

  8月3日落户嘉兴市秀洲区的100多名重庆三峡移民,在这个地处鱼米之乡的“新家乡”已经生活20多天了,他们过得还好吗?带着对这些新移民的关注,我们近日对秀洲区的三峡移民安置点进行了走访。所到之处,笔者看到,他们有的忙着布置新家,有的已在厂里上班,还有的在路边开起了川菜馆……崭新的生活开始了!

  连辣椒酱也放了两瓶

  在秀洲区新塍镇万民村,我们走进了三峡移民彭小波的家。这是一幢约2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楼上4个卧室1个客厅,显得很宽敞。正在看电视的彭小波告诉笔者:“镇里免费帮我们装了有线电视,一来就能看上四川卫视的节目,看新闻时能听到乡音,真好。”

  彭小波说,他们刚到新家就发现客厅里摆放了新桌椅,厨房里有煤气灶、碗筷,新买的大米、蔬菜、豆制品、猪肉,以及油、盐、酱、醋等。最让他们想不到的是,连重庆人最爱吃的辣椒酱也放了两瓶。

  “村干部替我们想得真周到啊,左邻右舍也都来问候我们,第一天就感到了邻里们的热情、好客。”

  移民周焕其的楼房是最宽敞的。来的那天,他家3个孩子兴奋地跑来跑去,睁大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审视着新家:“妈妈,房子好漂亮哟!比我们老家好多了!”将近开学,落户这里的孩子都已经解决好了入学问题,并享受减免3年学杂费的待遇。从这个学期开始,他们将和当地的孩子享受一样的教育。

  “到新家后第一天的会餐上,镇里的干部一个劲地说,我们现在是一家人了,以后有什么困难一定要来找政府,还不停地往我碗里夹菜,我心里头真的是热乎啊!”现已在村里的精达缝纫机五金配件厂上班的谭伟激动地说。

  彭小波的奶奶李寿芬已经88岁了,老人操着浓浓的重庆口音一个劲地夸好:“这里地平,行动也方便。只是还是割舍不了老家的一草一木啊!”老人表示有机会还要回去看看。

  培训第一课

  落户第二天一大早,“移民就业培训班”就在新塍镇镇政府二楼办公室里开课了。刚刚落户的重庆市涪陵区白涛镇的10多名移民,坐得整整齐齐,有的在认真地听老师讲课,有的在不停地记着笔记。村规民约、交通安全、计生政策等都是讲课内容,接下来是有针对性的技术和业务培训。

  “参加培训,使我们能更快地了解这里的环境,适应这里的生活。”正在参加培训的移民彭余告诉我们,现在他家6口人住进了170多平方米的新楼,妻子来这里不到一个星期就有了工作,心里也踏实了。他希望自己能多学点东西,在这个好地方干出一番事业来。

  一定要把日子过红火起来

  平头、钻孔、绞孔……不到一分钟,一个五金配件就在李洪的手上完成了。一到这里,新移民李洪就被安排到落户村的精达缝纫机五金配件厂上班。在家乡从来没有上过班的他,现在也成“上班一族”了。“苦是苦了一点,但是大家都这么关心我们,我自己也要争气,努力地干,是不是?”这家厂为照顾三峡移民,免去了李洪的200元培训费。刚来上班,厂里为他安排了师傅,手把手地教他。能吃苦的李洪学得也很快。“现在,我每天能做350只左右,挣25块钱,虽然不是很多,但毕竟是个好开头啊。”这几天,李洪感冒了,但为了不耽误工作,他随身带着感冒药,坚持来上班。他说:“来这里,只要我不怕吃苦,就一定能走上富裕路。”

  精达缝纫机五金配件厂的厂长也很有感触:“李洪确实很能吃苦,他每做完10个总要回过来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有瑕疵,生怕浪费材料。”厂长还介绍,在这里工作的其他几位三峡移民也很能吃苦。

  8月18日,高家桥镇上由两户移民合创的“新友饭庄”开业了。他们特地从老家请了一位大厨。以川菜为特色的小店不到一个星期就在镇上“打响名气”了。“现在我们每天的营业额在500元左右,照这样下去,应该很快就能赚钱了。”经营者之一的陈洪雄心勃勃。

  落户新塍镇的重庆7户移民人家,现都有了安稳的生活。除了周焕其要回家处理个人事务外,其他劳动力都已安排妥当。镇里还为他们每人交纳了30元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费。有关安置政策也都落实到位了,除按劳动力上缴的费用3年免缴外,还给他们每人发放了2800元基础设施费、835元困难补助费和2934元的生产资料购置费。

  【链接】今年,嘉兴新增来自重庆涪陵的三峡移民255户计1015人,分两批迁入。首批182户710人,于8月3日迁入秀城、秀洲、海盐、海宁、桐乡五地。第二批73户305人,于8月13日迁入嘉善、平湖两地。据悉,嘉兴近年来总共接收三峡移民4462人。

  (原载于2004年8月27日《浙江日报》头版,见习记者陈培华、秀洲区报道组吴桂潮,原标题为《新家乡·新生活·新希望——关注三峡新移民·来自嘉兴秀洲的报道》)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 朱琴燕

 相关稿件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