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金桂飘香,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近日,姚庄镇桃源新邨社区广场上人头攒动,掌声、笑声此起彼伏。一个由钢架、木板、油布等搭起来的戏台矗立在广场一角,台上演出背景道具一应俱全,后台锣鼓器乐应有尽有,一场社戏《玉堂春》正在这里上演,吸引了社区和附近近万名观众驻足观看,整个社区广场处处洋溢着一种节日的“喧嚣”,好不热闹。
一场社戏拉开了“双节”期间姚庄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序幕。上海曲艺家协会滑稽专场演出、文化走亲、戏曲大家唱、村村文艺汇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正在小城市姚庄轮番上场。
台上笑星妙语连珠,台下百姓笑声阵阵,相同的表情诉说着不一样的小城故事,却又共同演绎着姚庄——小城市的新风貌。
【镜头一】
“看,这两个就是电视上的那两个!”当表演独角戏《三十而立》的滑稽演员曹雄和徐伟忠走上舞台时,丁全珍忍不住拉着丈夫高兴地说。这是前不久上海曲艺家协会滑稽专场到姚庄演出时的动人一幕。
作为地地道道的姚庄人,丁全珍从小就接触并喜欢上了上海滑稽戏。也许是因为地域关系,语言相近;也许是因为乡土风气,耳濡目染。个中的原因,她自己也说不清楚,总之就是“看了欢喜”。
“以前多半是在电视上看,现在有了现场的表演,再忙我也得来!”丁全珍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有时候姚庄的“一小时文化”到村里,她还是村里表演的主力,给邻居们跳上一段排舞,那也是常有的事。
舞台从电视延伸到家门口,角色从观众转换成演员,这些年,发生在丁全珍身边和身上的故事是姚庄小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文化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名字,可亲,可近,更可参与。于是,姚庄人平淡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有滋味。
【镜头二】
“讲话的那个不就是我们原来那一块的?心肠好,人能干,嘴也甜。”姚庄镇俞汇村的村民梁巧英拉着老伴,指着台上的人仔细辨认。她口中所指的正是来自丁栅社区的陈争乾。
在上海滑稽戏演出的间歇,舞台留给了姚庄镇各村(社区)评选出的20名“敬老孝亲之星”。陈阿姨就是其中之一。看到自己的邻居站上表彰的舞台,底下的观众热闹地议论、感叹:每一个都当之无愧。
古话说,长病无孝子。可陈争乾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自己90多岁高龄的老父亲和两个不够健康的孩子。面对困苦的生活,陈阿姨从来没有退缩,也不曾因此而怠慢了自己需要长年照顾的亲人,感动了周围的村民,也感动了姚庄。
百善孝为先。这不仅是古代戏曲的唱词,也是当今社会弘扬的主题。作为嘉善“善文化”的一脉,姚庄秉承敬老孝亲的美德,内化为小城市建设的“软实力”。文化不再是一个单薄的说辞,有积淀、在传承、需丰富。所以,心灵的充盈让姚庄人的生活优雅从容。
【镜头三】
当台下的观众一个个拊掌大笑的时候,一个站在广场外围的年轻人,双手环抱胸前,愣在那里,脸上还有点尴尬的表情。“我老家是云南的。”当记者上前攀谈的时候,他显得有点局促。
李小龙,姚庄镇一个大企业的职工,跟同事住在桃源新邨。虽然到姚庄已有三四年了,但他对于此地方言还是难以“驾驭”,更不用说是越剧这类地方戏曲了。但周末有表演的时候,他也经常来凑凑热闹,感受一下这个小城市的氛围。
“地方好,环境好,人也好。”小李打开话匣子之后便直言不讳地跟记者聊起了姚庄的生活。在他看来,姚庄作为一个小镇,能够容下这么多外地来的打工者,并且让他们乐意留在这里发展,其实是不容易的。
一份满意的工作,一个温暖的房子,一个包容的环境,每个背井离乡的打工者除了在寻找一个稳定的物质基础外,还渴望找到一个心灵的归属之地。姚庄以一个小城市开放、包容的心态,承接五湖四海的青年。文化,不再是一个固守的堡垒,从冲突,到熟悉,再到融合。然后,姚庄的小城市发展有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