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温州林国梭父子的诚信故事成为当地的佳话。49年前,父亲带着患急病的儿子去医院,病治好了,因家贫欠下18元钱;49年后,儿子攒下3万元,父子俩亲手把这笔欠款“连本带利”还给医院。(9月22日新华网)
林国梭父子偿还49前的“药费债”,底层人的诚信、执著、感恩之心令人动容。需要提醒的是,这对父子仍是“小人物”,既不富、也不贵。故而显得更加感人。
事实上,林国梭父子的还债,已超出实际意义———还的不是债,是对医者仁心的永远铭记和无声感谢。这意味着善良的患者及家属,对医生的付出始终存有感激之心,甚至可说是感恩戴德,有的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虽然他们从没表达或者为医院及医生做过什么。
这也提示人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并不难。问题的关键在于,医务人员把患者当什么,是需要救治的病人,还是赚钱的工具。如果医务人员铭记自己的职责,尽心竭力为患者服务,替患者的经济承受力考虑,尽量为患者节省开支,患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感激之情由此而生。倘或医务人员都如此对待病人,何来医患矛盾?可以说,只要医生尽力了,不论结局,即使患者一时付不清医药费,当他们走出医院大门时,也会有愧疚之心,并铭记一切。
反过来,假如医务人员缺乏基本的同情心,罔顾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无钱不救,见死不救,或者把患者当成摇钱树,当检查和不当检查的,都要求患者检查,可以用平价药的不用,一律用昂贵药……患者债台高筑,但病痛却并未根除,患者质疑,医务人员又不耐心解释,还满脸怒气,呵斥患者或家属,患者原本的感激之心自然被磨消了。医患关系也由此紧张了。
回过头来,假如当年林国梭父子无钱,医院不治,就没有今天的感人故事了。因此,这件事给当下的医患关系有太多的启示,值得每个医务人员深思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