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9月22日电 “仅仅在过去的30天当中,我们就曝出两大事件。第一个事件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因学术不端行为遭到离职一年的处分。就在消息发布的几天前,哈佛大学100多名学生的期末考试中有作弊嫌疑而被调查。”21日至22日,在浙江杭州的西子湖畔举行的第三届中美科学道德诚信案例研讨会上,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责任、人权及法律项目主任MarkS.Frankel表示,科研者端正学术行为对科学和社会是有益的。
本次中美科学道德诚信案例研讨会汇集来自中美两个科学界的高端人士,在两天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存在于中美两国,而是全世界共同的问题,需要科研人士共同来探讨,需求最好的解决方式。
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发言时称,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学术上本应进入收获的季节,但是仍出现了学术不端的毒瘤,甚至出现知名教授、校长抄袭的丑闻,这些问题令大家的心理承受力越来越强,其中存在着利益的冲突。
“应该守住道德诚信防线,让学术不端之毒瘤得到遏制。”饶子和也建议,大学来教育道德诚信有些为时已晚,应该从小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这一建议得到了与会人士的认同。
一位浙江大学法律专业本科生表示,大学生普遍对“抄袭”的范畴很模糊,身边的同学们在做学科论文时都无法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都是在借鉴、参考、综合不同学者的学术理论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几乎成为了现在学生写论文的基本模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鼎盛提到了“烟草院士”,认为这是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利益冲突案例。
“科学家应该对社会负责任,虽然‘烟草院士’通过提升烟草技术降低了烟草的危害,但同时也令更多的人吸烟,实则是危害社会。”王鼎盛表示。
对此,一位中方学生提出了思考,学术研究是否能够独立于社会,或者改变社会责任感。
王鼎盛还表示,学术不端多多少存在一些利益纠纷,就如同考试带纸条一样,大家其实都知道不该带,但是别人都带,如果自己不带,考试分数不如别人,这就存在了利益的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卢天健介绍称,《自然》杂志上曾有一篇报道说,科学性杂志的论文回收在过去十年增加了1200%,其中一半是学术不端导致的。而实际上发表论文数量只增加了44%。
这一组数据表明,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成为了一种学术上的“疾病”,不仅仅是在中国,也在美国,在世界的各国都是这样。
在科学界为什么有这样的事情呢?卢天健认为,因为有巨大的回报,在某些期刊上会发表比如说《科学》、《自然》杂志上发表是有巨大的回报的,所以人们就开始冒险,为了最大的利益而冒险。
对此,卢天健提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针对学术不端行为,采取严厉措施。
另外,王鼎盛针对中国当前的学术不端现象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当前中国是否每所学校对老师都要有很重的论文要求?论文对学生拿到学位是否真的如此重要?
王鼎盛认为,在中国一些非研究型的高校,给每位老师每年一定的论文要求,存在不合理现象,从某种程度上逼迫了他们学术造假。另外,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毕业前都要有论文要求,也会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