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神话、心理素质训练、人在历史中的地位、职业生涯规划……日前,在学生们的翘首期盼下,嘉兴一中首批24门选修课程统一亮相,一些热门课程10分钟内就被“抢报一空”。这个学期我市36所普通高中将与全省同步实施新课改,在高一年级开设选修课,允许学生跨班级、跨年级甚至跨学校选课,选修课也算学分,学生修满一定学分允许提前毕业。
选修课大受热捧,让人们对新一轮课改充满期待。新课改到底新在哪里?一句话,学生有更多选择权了!一方面,新课改提高选修课比重,开什么课学校说了算,上哪门课学生说了算,课怎么上老师说了算,力求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兴趣、发挥老师潜能,改变应试教育“千校一面”的格局;另一方面,新课改减少了语文、数学等必修课内容,而且减掉部分高考中不再出现,为学生轻松选择提供了可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是孔子在2000多年前说的话,而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一个人的兴趣视为教育必不可少的“保险丝”。基于此,新课改将个性化发展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无异于走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一步。那么,如何将这种选择的效应发挥到最大,值得好好思考。
首先,新课改更关注学生的是兴趣而非分数。根据学生兴趣、特长确定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的课程,实际上是一个为学生量体裁衣、提前作职业规划的过程。要作好这个规划,学生和家长首先就要改变按分数报志愿的“高考逻辑”。其次,相对于“考得怎么样”,新课改更看重“学得怎么样”。除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选修课的课堂教学也要生动起来,才能激发兴趣、发掘潜能。这需要学校和老师抱着“逆水行舟”的心态不断尝试。最后,不少人在为新课改叫好之余也隐隐担心,高考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开出这么多选修课会无形中加重学生的负担。消除这种顾虑,最好办法莫过于高考制度的配套改革,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录取和评价体系,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
学生的选择权多一些,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弊端就会少一些。毕竟,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一批优秀的学生。虽然新课改刚落地,实际效果有待检验,但是走出这一步,已殊为不易。我们期待随着改革的深入,在高中教育接轨素质教育的同时,高考也能早日跳出应试教育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