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洲新闻网8月27日讯 “土地流转出去后,家里的劳动力都解脱出来了,这样全家一年的收入可以增加不少啊!”昨天,63岁的新塍镇潘家浜村6组村民李正荣高兴地对笔者说,以前家里四个全劳动力一年收入不到2万元,现在可以达到以前的5倍了。
李正荣向笔者算了一笔账:“家里有10亩承包田,以前全家五口人除了孙子读书外,其他人都在田间劳作,一年收入加上蚕桑也顶多1万多点。自从土地流转出去后,不仅每年可以拿到一笔流转金,最主要的是不但儿子媳妇能安心外出做生意、打工,自己和老伴也就地有了工作,老伴在种植大户田里打农工,自己则在本村一家企业做起了清洁工,生活过得乐淘淘。”潘家浜村党支部书记夏培坤说,像李正荣这样的家庭如今在潘家浜村已不是少数,现在潘家浜村已经有1400亩田地进行了流转,涉及农户400多户,一般每亩田的流转费用在600-800元之间。这些流转出去的田都有大户承包进行规模种植,主要发展苗木、水果等产业,而这些产业也因此促进了当地“40”、“50”甚至“60”人员的就地就业。
而2008年由于“两分两换”而整村流转的新塍镇陡门村共流转土地7784亩,全村有876户1794个劳动力全部实现了就业转移。“对于陡门村村民来说,就业的渠道有三块:一是秀洲新区、工业园区离得比较近,年纪轻的这批人大多在新区一些企业打工;还有就是离濮院、洪合羊毛衫市场比较近,有部分从事起了羊毛衫行业工作;还有一批年纪比较大的,就在流转出去的土地上给老板打工。”陡门村党支部书记顾玉根说。土地流转后,对于陡门村来说,不存在“没有活干”的情况,只要肯打工的人都有活干。
笔者从新塍镇农技服务中心了解到,新塍镇是一个传统农业大镇,现拥有农业人口17820户,有耕地面积11万多亩,其中水田面积87020亩。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大小麦和油菜,粮食生产收益较低,农民增收缓慢。为打开种植结构调整的突破口,追求土地效益的最大化,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近年来,该镇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土地流转,积极招商引资,带动农业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镇共流转土地面积32772亩,流转率为36.55%,涉及流出土地农户1万户,平均每亩土地的流转费在600—650元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后,经营方所需的劳务用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当地村民,一些与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的“50”、“60”农民感觉还是没离开土地。施肥、除草、浇灌……他们勤勤恳恳,反倒成了农工中的佼佼者。陡门村1组村民张凤潮说,打农工一般工资按日计算,女劳力一天50元,男劳力一天60-70元,不出家门一年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再加上每年数千元的土地租金,一年下来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据新塍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土地流转后带来的规模经营,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拓宽了劳动就业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