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专题报道之三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书面记载,语言、文字、图片能够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并且可以大量印制,方便人类阅读和学习,有利于知识与文化的传承。近年来,秀洲区的乡村图书流通站遍地开花,为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进一步加强知识传播,推动全民阅读,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推进“两创”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良三村图书流通站位于该村文化活动中心内
干净整洁的阅览环境
秀洲新闻网8月17日讯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洪合镇良三村图书流通站。因为正值暑期,这里受到了学生和孩子的格外追捧。“我最喜欢看《读者》杂志,还有青春类小说,这里都有。”本地村民张雯杰,下个月即将念初二,这会儿正在专心挑选爱看的书籍。她说,自己从小就爱好写作和文学,自从村里有了图书流通站,一个星期总要来上两三回,这样子充电总比呆在家里看电视强多了。
爱阅读从青年人抓起
秀洲区第一家村级图书流通站——洪合镇良三村图书流通站自2009年5月正式对外开通以来,为繁荣基层文化,提高居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由此掀开了秀洲“文化共享”的新篇章。
良三村大学生村官兼图书管理员朱铭金告诉记者,目前这里藏书可达3000多册,平均每隔2个月,就会参与一次市图书馆的书籍轮换。“保持新鲜度,像暑期的话,一个月就要换一次了。”朱铭金指着一旁已经打包好的6捆书籍说,大概有300本,我们走市图书馆指定的专门邮政渠道,10天左右新书就能到位。
据该图书流通站的不完全统计,2012年1至7月,外借书籍达837册,阅读量为2500人次。2009年5月至今,外借书籍达7500多册,阅读量为13000多人次。
低门槛成新居民最爱
“小朱,我来还书,顺便再借点关于毛衫横机技术的。”昨天下午,40多岁的高结明将借书证和书本递给了图书管理员朱铭金。朱铭金轻轻一扫,清脆的“滴滴”两声后,高结明就乐呵呵地将两本书抱回了家。
高结明在洪合镇上的毛衫厂里打工。他告诉记者,以前经常借武侠书看,现在工作上竞争激烈,不充电不看些技术类的书籍,就比不过自己的老乡了,尤其是那些理解能力好点的年轻人。
在良三村图书流通站,记者还看到一叠厚厚的读者阅读调查表,朱铭金认真地邀请每位来这里的村民写下了自己爱看的书籍类型:“我喜欢看养殖类图书”、 “我喜欢看描写农村的小说”、 “我喜欢看创业的”。朱铭金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图书分类设置过于单一,现在流通站根据大家的口味重新调整,分了8个大类,尤其增加了实用技术方面的书籍。
记者了解到,如果是节假日或者晚上,在这里阅读的新居民也挺多。这个图书流通站约有100平方米,设24个座位,还有3台电脑可供上网冲浪,目前柜式空调正在申请当中。当然,新居民们也可以借回家去慢慢看,一张借书证最多可借5本书,时长14天。“在这里办的借书证,和市图书馆是一样的,但是在价格方面我们考虑到新居民的接受程度,从100元降到了20元,比市里便宜,而借书的话,也可以在别的图书馆里借。”朱铭金说。
整资源筑文化新平台
近年来,秀洲区通过打造市、镇、村(社区)三级图书馆网络,将公共图书馆服务触角不断延伸,实现了服务阵地布局分散化、小型化、网络化,由此扫除了公共图书馆服务辐射的盲区,让每一个秀洲人都能普遍均等地就近获得公共图书馆服务,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目前在秀洲,像良三村这样的乡村图书流通站共有12个。洪合镇上的新王桥村图书点,原本并不属于图书流通站,但这里也有一部分书籍属于市图书馆资源,参与定期轮换。“我们有图书5000多册,其中2000册左右是参与轮换的。”新王桥村大学生村官胡斌说。
记者从洪合镇文化站了解到,这样的做法也是借鉴了图书流通站的思路。“为了更好地实现覆盖,现在我们下设10个村的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之间互通有无,并且实现和乡村图书流通站的对接,更大程度上整合图书资源。”洪合镇文化站站长沈晓珍告诉记者,乡村图书流通站模式的建立开通以及体制创新,不仅有利于实现“文化共享”,还将助推“城乡一体化”,为建设现代田园新秀洲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