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熟了卖不掉 焦山门村农户很心焦》后续
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近年来平均每年增长超万亩
收获喜悦的背后,嘉兴葡萄产业向左向右?
这段时间,无论在超市还是在菜场、马路市场等地,都可见到葡萄销售的场景。行走在嘉兴农村,一串串挂满枝头的葡萄成了乡村一道特殊的风景。
摘葡萄、运葡萄、卖葡萄……众多农户分享着丰收的喜悦,葡萄成了他们的“开心果”。然而,不少农户和专业合作社、相关职能部门等,却看到了背后的隐忧,并开始新一轮的思考和行动。
葡萄种植户喜忧参半
昨天上午,油车港镇西湖村葡萄种植户陈祖华推着满满一车葡萄,等候收购商上门收购。“现在一斤批发价5块多!”种植了六七年葡萄的她,谈到葡萄收益,脸上乐开了花。
在西湖村,许多农户同她一样,年年尝到了种植葡萄的甜头,每亩纯收入超万元是“家常便饭”,超过2万元也不足为奇,最高甚至达3万元。昨天上午,在西湖村采访时,许多农户提到种植葡萄都是一脸的开心:“种植葡萄,收入还不错!”
近几年,葡萄的良好收益让许多农户心动,纷纷扩大种植规模,一些原本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农户也开始改种葡萄,全市葡萄种植面积不断“刷新”。以油车港镇为例,该镇葡萄种植面积目前有8500多亩,这几年都是以每年几百亩乃至上千亩的速度递增。而大桥镇经过近几年迅猛发展,目前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8万亩。
市区多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坦言,从目前情况来看,葡萄种植效益还可以,但农户之间的效益差距拉开,每亩葡萄纯收入差距少则几倍,多则10倍。一位农户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承包租金、人工成本、化肥等各种费用都在增加,有些品种的葡萄面临着亏本的危险。
事实上,农户类似的担心并非多余。记者在大桥镇部分村采访时,一些农户说,有些品种的葡萄每公斤才卖五六元,扣除成本,几乎“所剩无几”。而随着葡萄大量上市,一些农户葡萄销售难问题开始显现,有的无奈之下只好贱卖。
葡萄产业发展下的隐忧
“忽如一夜春风来”,葡萄在全市遍地开花,葡萄产业成了全市许多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来自市农经局的相关统计显示,今年全市葡萄种植面积已达9.5万亩,比去年增加了1万亩以上。“2006年,嘉兴葡萄种植面积才两三万亩。”市农经局有关人员说,最近几年来,全市葡萄种植面积平均每年增长超万亩。
面对不断往上蹿的种植面积,相关部门和农户有些担忧起来。浙江省葡萄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几年,除了嘉兴外,嘉兴周边的城市乃至外省的葡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对农户们的种植前景和效益将带来不利影响。“如果不适当控制,不加快转型,今后有的农户亏本并非不可能。”该负责人说。
对此,一些职能部门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们以前每年都举行葡萄节,现在已停了好几年。”油车港镇有关部门负责人说,他们正在积极引导农户,控制种植规模,走精品化道路。
未来产业之路,向左向右?
“必须走精品化、特色化之路!”在思考未来葡萄产业的前景时,不少人不约而同地给出了类似的答案。
作为嘉兴葡萄行业的“领军者”,南湖水果专业合作社社长卜金星对此感受最深。短短12年,他种植的葡萄面积由原来的10余亩发展到200亩,而品种多达26种。“葡萄要想效益好,必须有好的品种,而且要避开上市高峰。今年我卖的最贵的葡萄一斤要20元。”卜金星说,他通过考察、学习,不断引进新品种,在温度、产量、肥料等方面做足文章,以提高亩产效益。以“醉金香”为例,他种植的该品种葡萄平均售价为每公斤11元,而且早已销售一空。
在他看来,葡萄产业要发展,还必须要围绕品牌做足文章,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南湖”牌葡萄已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这为葡萄销售增加了竞争筹码,来自山东、湖北、河北、江苏、上海等地的客户纷纷上门收购,产品进入大型连锁超市、机关企业等。目前,南湖水果专业合作社农户已发展到149户,葡萄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农户们种植的葡萄有一半左右是坐等上门收购,既解决了销售问题,又避免了价格竞争,保证了农户的种植效益。
浙江省葡萄产业协会有关专家认为,葡萄产业发展必须走优质、精品、高效之路,注重品牌培育和整合,强化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创新服务和营销模式。大桥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葡萄产业让当地众多农户受益,产业潜力巨大,该镇将进一步发展专业合作社和示范性基地,质和量同时抓。“作为政府,要对葡萄产业进行引导,注重‘质’的提高。”该负责人说。
嘉兴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张建华分析认为,嘉兴未来葡萄产业在适当控制规模、提升品质的同时,更要不断延伸葡萄产业链,丰富葡萄加工产品,同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让更多的葡萄及葡萄加工产品走出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