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朱水源
年龄:59岁
记者印象:淳朴热心,乐观豁达
人物感言:“只要有需要帮助的孩子,我就是借钱也要帮助他(她)!”
“生活中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人?”这是个常见的问题。而对于朱水源资助的那28名寒门学子以及他未曾谋面的许多笔友来说,他们的回答既统一,又有点“分歧”:“朱爷爷”、“朱伯伯”、“朱爸爸”、“朱同学”……而这些称呼都是指家住南湖区建设街道南杨新村的朱水源。
尽管自己家境贫困,尽管右眼十几年前因工伤失明,尽管自己在2002年下岗了,16年来,把奉献视为“事业”的朱水源节衣缩食,爱心资助各地寒门学子,还无数次通过书信和电话开导、鼓励失意少年,为他们驱散了心头那片阴霾。
16年资助28名寒门学子
1992年8月的一个晚上,朱水源像往常一样,吃过饭看起了报纸。看着看着,他被一组数据震惊了:“全国竟有一千多万名儿童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无法继续学业!”想起自己曾因为家庭原因而被迫辍学的惨痛经历,当时月工资仅为100元的朱水源下定决心要帮助即将失学的孩子。
于是,朱水源立马给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写信,表达了自己愿意资助一些贫困失学孩子的决心和愿望。当温州泰顺的陈晓翠成为朱水源第一个资助对象时,朱水源也成了浙江省第一批参加希望工程的热心人。
2003年下岗后,朱水源带上家里仅有的3000元钱,一个人跑遍了景宁、云和、泰顺等浙南山区的20多个贫困家庭。在那里,朱水源给他们交学费、买文具。今年年初,朱水源从晚报上看到“木板小学”的报道后,又主动和报社联系,成了“28号”小朋友的“朱爷爷”。
“朱同学”开导失意少女
在朱水源的书桌上,堆了好几摞信,“这些都是孩子们写给我的,大概有1000多封了……”朱水源不但以自己的名义给孩子们写信,在精神上开导、鼓励他们,还为儿子当起了“书童”。
1993年,儿子朱佳荪因为书法作品优秀被《小学生世界报》报道了,几天后,儿子就收到了温州景宁的一封来信,对方没有在信里透露任何个人信息,只请求朱佳荪帮忙写“隐居求志”4个字寄回。朱水源以儿子的身份和对方通信,十几封信之后,他终于知道对方是一个13岁的小姑娘,因为家境贫困而觉得很自卑。后来经过朱水源几十封信的耐心开导,小姑娘才逐渐走出了心理的阴影:“谢谢你,朱同学,我现在和同学做了很好的朋友……”
“他是我爸爸”让他热泪盈眶
对于朱水源来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十分曲折冗长的故事。
温州景宁的吴娟在2003年考上了哈尔滨的一所高校,这是朱水源资助的所有学生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这个好消息让朱水源激动了好几天。临近开学的时候,他特意把吴娟从景宁接到家里住了几天,还给她买了从嘉兴到哈尔滨的火车票。
当朱水源在火车上帮吴娟安放行李时,身边的一名中年妇女指着他问吴娟:“他是谁啊?”“他是我爸爸,我还有个哥哥,在浙江大学。”满脸是汗的朱水源听到孩子的这句话,顿时热泪盈眶。
“她在家里从来都是叫我朱伯伯的,那天听她叫爸爸真的很意外,也觉得很对不起她,因为经济原因不能送她到学校。”昨天上午,接受记者采访时,朱水源仍觉得遗憾。
记者感言:
采访中,记者始终处于感动中,心情难以平静下来。看到记者来采访,邻居姚家蓉特意赶来,对老朱竖起了大拇指。因为儿子在浙江大学硕博连读,平日里老朱就和妻子、岳母住在近5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家里除了一台锈迹斑斑的冰箱外,就再没什么现代化的家具、电器。“每次有受资助的孩子到嘉兴来玩,就只能委屈他们睡地铺了……”说起家里的环境,老朱的话语间充满了对那些孩子的愧疚。
我身边的好人推荐热线:82828110(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