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水源是原嘉兴第三建筑公司的一位下岗工人,15年来,他一心一意为社会做好事,15年来,已经资助了27位贫困失学孩子,累计资助8万多元,写了上千封信。
今年3月5日,恰逢"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44周年,像朱先生这样的热心人,正如与他有过交往、被他深深感动的福建宁化县邮电局的一对夫妇所说:"这样的好心人,确确实实少见,夸他是当代的活雷锋并不过分。"
朱水源所做的一切,并不为广大市民所知,本报报道他一波三折的助学经历,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在嘉兴,有这样一位普通的好心人,在默默地为社会做好事,作为新闻媒体,我们愿意看到像朱先生这样的助人为乐精神,能够发扬光大。
桌子上,几百封信,一份特殊的名单
嘉兴市区某地407的一间普通办公室里,我再一次见到了朱水源。今天他理了一次发,穿了笔挺的西装,一点也看不出,他今年已经58岁了。见到我,朱水源有点不好意思,说,他做的一切,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赶紧拉过凳子,招呼我坐下,随即端上了茶。
四周的墙上,挂满了他工作的照片,励志条幅……以及奖状。桌子上,摆满了各地孩子的来信,以及他写给他们的信件的底稿。翻开,朱水源的字算不得好,文句也说不上华丽,无非日常间的问候,但是,一笔一画,写得很认真。在这些或长或短的书信里,有着这位嘉兴中年男子真挚的问候——他一再地询问孩子们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还再三再四地告诉许多还未曾见过面的孩子,"有什么困难,请一定要来信告诉朱伯伯。"
那么多的书信,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朱水源说,他平均一年总要写给孩子们200多封书信。好多年,他就这么坚持下来了,他说,十多年来,他给这些孩子,物质的帮助其实还是很有限的,主要是以精神的帮助为主。
为了这次采访,我阅读了部分书信,渐渐地,孩子们的情况也在我面前清晰起来了。按照前后年月,我大致罗列了一下,列出了朱水源曾经帮助过的孩子的名单——
1992年,陈小翠(泰顺)
1993年,施文文(磐安)
1994年,屠梦佳(诸暨),屠小燕(诸暨)
1996年,蒋军(磐安)
1997年,刘裕俊(云和),吴娟(景宁)
2000年,廖银(四川)
2001年,陆丽萍
2002年,一位嘉兴孩子,名字从略
2003年,何峻青(景宁)
2004年,一位嘉兴孩子,名字从略
2005年,方秋灵(云和),周洁(云和)
2006年,麻琼鸿,李晓慧,周华钊(松阳)
(不完全统计)
这不是一份完整的名单,来自不同地区,姓名各异,但是贫困是他们一个共同的名字。贫困让这些稚嫩的孩子早早失了学。他们的失学让早年同样有着失学经历的朱水源深深不安。就这样,朱水源以15年热心助学的义举,让他们奇迹般地聚合在他的身边。
其实,15年来,一直默默做着好事的朱水源并没有把这些他帮助过的孩子的名字写在纸上。这名单的每一个名字底下,都有一个活生生的辛酸故事。因此,我知道,这份每年都在增加的名单,一直写在朱水源的心底。
数了一数,27位。也就是说,自从1992年朱水源开始助学以来,他一共资助了27位贫困生。15年,27位孩子,一个工资低微的普通工人,省吃俭用,以一己之力,无私资助他们,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让他们重返学校——这样的热心人,在我们身边,在相对比较富裕的东部沿海城市,并不多见。
难得朱水源还细心地保存着孩子们的照片,看到一张张来自不同地区却有着同样稚嫩小脸蛋的照片,朱水源很满足,对孩子们,他如数家珍。其实这些孩子中的很多人,虽然书信来往不断,朱水源却从来没见过他们一面。我注意到,很多孩子,在私密的书信中称朱水源为"伯伯"或者"爸爸",他们很愿意向他们的"朱伯伯"、"朱爸爸"倾诉。那份纯真,读来令人感动。
一边是知识和物质的双重贫困,一边拥有一颗火热的爱心,朱水源连续15年的真情助学,在嘉兴,即使同在一个城市,我想,知道的人也还是不多。
曾经不幸辍学,让他特别关爱境遇相同的穷孩子
1992年8月的一个夜晚,朱水源像往常一样,吃过饭,和家人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一档贫困地区不少孩子因缴不起学费没法上学的节目,深深地触动了他。他想起了自己艰辛的童年。
1950年,朱水源出生在嘉兴王店。父亲是个读书人,父亲给他取这个名字,其中隐含着"饮水思源"的意思。然而,受他父亲的所谓"历史问题"的牵连,朱水源不得不跟着父亲在长兴度过了几年,他住的地方离学校有十多里路。后来,他一个人回到王店,读到初二,在国家闹"自然灾害"的1963年,14岁的他终因父亲的"历史问题"而不得不休学。通知他不能上课的那一天,朱水源站在教室外面,默默地看着正在上课的同学,痛苦得流下了眼泪。
这一个经历,朱水源永生难忘。
若干年以后,他父亲平反了,朱水源已经永远失去了上学的机会。
电视镜头里简陋破败的教室,勾起了朱水源的同情心,他想,不能让这些孩子失学,哪怕家里再穷,也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气,应该或多或少地给他们一点帮助,让他们重新回到学校里去读书。如果这些孩子和当初的自己一样离开学校,就不得不面临着年纪轻轻就得外出打工的尴尬,而这个年龄,实在是应该好好读书多学知识将来报效国家才对。
朱水源的同情心、责任感,他天性中的善良一下子被触动了。
也就是这个晚上,朱水源提笔给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写了第一封信,表达了自己愿意资助一些贫困失学孩子的决心和愿望。
很快,跟一个叫陈小翠的孩子联系上了。朱水源寄出了第一笔汇款。不料,两个月后,他意外地收到了两个陈小翠的来信。
朱水源很奇怪,怎么来了两个陈小翠呢?细心的他几次三番给山区学校写信,了解真实的情况,他生怕学校误解,信中还特意加了一句:如果真的有两个正陷于困境的陈小翠,那他也十分愿意资助这两个同名同姓的孩子。
事情很快清楚了,两位小翠其实是同一个孩子。这样,朱水源顺利地结上了第一个对子。
15年后,朱水源结对的孩子已经达到了27位。在这些贫困孩子们身上,他无偿捐助了8万多元。每个晚上,下班回家,他坐到写字台前,以他并不流畅的文笔,和这些孩子交心,鼓励他们渡过难关,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
朱水源面对的是八九岁、十来岁的孩子,他和他们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他与他们沟通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信。他知道,仅有物质上的资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精神上的沟通。他给他们写信,由此建立了非同一般的联系。他的义举,难免被人误解,他还生怕被资助的孩子误解,曾在给一位叫陈小翠的孩子信中这样袒露自己的内心:
"小翠,你还小,体会不了我们这代人的感情,我们也从困难中过来,国家最困难时,我和你年龄相仿,吃了许许多多的苦,由于家庭困难,我也未念完初中,中途就休学了,14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家里干活了,但我是多么渴望读书啊……正因为我有一个痛苦的童年,所以希望你们这一代不要再经历我们的创伤,人人都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能无忧无虑地去学校上学,这就是我们决定资助你复学的原因。"
人与人之间,仅有物质的资助是不够的,还须有精神的沟通,"人人都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都无忧无虑地去学校上学。"多么朴素的愿望,正是这个善良的愿望,凭着一己之力,朱水源义无返顾地走上了艰难的助学之路。而朱水源童年的贫困,不公正的待遇,意外的辍学,这些感同身受的经历,也让他对这些失学孩子多了一份格外的爱心。
贫寒家庭培养出博士儿子,更盼妻子的理解
直到今天,朱水源的家庭仍不富裕。
走进斜西街原天官牌坊附近位于顶楼仅仅51平方米的公寓房,简陋的程度出乎我的意料。房间里,既没有整洁的家具,也没有大屏幕的电视机,一台益友牌冰箱,已经锈迹斑斑,天花板上的墙纸已经剥离了墙面,直挂下来。家里最引人注意的,倒是小小客厅里,挂在朝北墙上儿子朱佳荪13岁时书写的一副对联——"家和百事庆兴旺,国泰万年乐富强。"朴素的对联,一个普通不过的家庭心愿。朱水源从小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从对联的书法上,可以看出在朱水源的督励下,儿子下过的苦功夫。
儿子是朱水源的骄傲。可是儿子从小就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穿的都是朱水源的妹夫等亲戚已经穿不上退下来的旧衣服。儿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到现在读博士,十多年来,在朱水源的言传身教下,每逢春节,都要走上街头,深入农村,为市民写春联。有时候,儿子写春联,朱水源就在一旁帮儿子铺宣纸。
朱水源的工资本来就不高,家庭收入有限,平时的积蓄几乎都捐助了这些孩子们。加上朱水源这些年不间断的其他捐款、助学的对子也越来越多。1996年的一天,一向支持自己热心事业的妻子突然有了分歧,夫妻俩吵架了,吵得很厉害,妻子把朱水源的父母都叫了来,告诉他,再这样无休止地结对子下去,家里没办法开销了,还不如分手算了。妻子态度坚决,一个和谐的家庭,面临着离婚的危机。
妻子闹离婚,其实也是有原因的。眼前的一大堆困难明摆在朱水源面前:弟弟下岗,弟媳提前退休,妹妹经营得也不好,小妹夫也下岗了……单位领导也不理解他,传话给他:老朱啊,把自己的家庭搞搞好就行了。社会那么复杂,你管得了吗?社会上有人对他开始指指点点,骂他傻子,脑子有问题,还说,自己有钱不花,拿那么多钱助学,肯定是贪污了,要不就是捞了外块了……
屋漏偏遭连夜雨,关键时刻,朱水源病了,而他曾答应两位结对的孩子假期里来家玩,现在暑假将至,约定的时间也到了,他既要去接杭州来的孩子,还要去接诸暨来的孩子,而妻子意见闹得正大着呢。那些日子,朱水源苦闷极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当然,他最感到心痛的,是家人的不理解。思前想后,朱水源开始了彷徨,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理解他,也没有人支持他的行为,他第一次对自己为社会做好事的信念产生了动摇,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向市里有关领导写了一封求助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做好事,盼理解,求支持。
很快,有关领导捎来了话,做好事,应该支持。当然最让朱水源感到安慰的是,几十年的夫妻,毕竟深知对方的性格,面对一个个贫困的孩子,妻子的心也软下来了,夫妻俩还给来嘉兴过暑假的4个孩子每人织了一件羊毛衫。
贤惠的妻子最终还是理解了他。一场家庭的危机总算过去了。
下岗了,但爱心和希望事业是不会下岗的
然而,好事多磨,真正的危机突然降临在了朱水源头上,2002年7月,他所在的嘉兴市第三建筑公司破产,朱水源下岗了。
一开始,朱水源不理解,迷惘,心里一连串地问自己:怎么办?
五十多岁了,自己一没文凭,二没文化,三没技术职称,要找一个好工作谈何容易,最最要紧的,那些已经结对的孩子怎么办?他们需要他的资助啊!哪怕是微薄的资助。
那是他度过的最艰难的日子,那些日子里,朱水源四处奔走,寻找工作无门,找有关组织,到处是一脸的冷漠。朱水源情绪低落,精神上的苦闷可想而知。
下岗了,自己的希望事业怎么办?
出于精神上的苦闷,朱水源一个人去了景宁、云和、泰顺等浙南山区,他想看看他资助的孩子们,和他们见个面。
山区真穷,他看到,有的孩子家里穷得只有一双筷子,一个调羹,吃饭,轮流着用。但山里人真是热情,他们用蛋茶招待他这位远方客人。那是那一带山区最隆重的招待。
在山区,他遇到一位工作了五十多年的乡村老教师,"你真是一个好人!"老教师钦佩朱水源的义举,对他说。一句朴素的"好人"的评价,让朱水源热泪盈眶。
这位老教师问朱水源,能不能再帮助一个孩子?
原来,老教师村里有一特困户,春节里,死了父亲,单单留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读书成绩相当优秀,但是,没钱继续读下去了,如果没有资助,下个学期肯定要辍学了。
朱水源为难了,不是他不想帮,而是实在无力帮,这次出来,由于下岗的阴影,他的心情并不好,再说身上带出来的盘缠已经花完了,他不能空口答应啊!
顺着老教师的指点,他找到了这个姓何的孩子,对他说,叔叔不是不想帮你,身边实在是没钱了。看到孩子失望的眼神,朱水源稍稍迟疑了一下,他想,既然老教师已经提出来了,就凭这一点,他就得帮助眼前这个孩子。很快,他下了决心,答应下来。他尽可能地让对方放心,告诉他们,自己虽然下岗了,但是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人可以下岗,自己的爱心,自己的希望事业是永远不会下岗的。回到嘉兴,朱水源借了300元钱,赶快给他寄去。
朱水源这次外出,本来是想去外地散散心,顺便看望一下孩子们的,可是,当他回来的时候,他那张助学的名单上,又多出几个计划外的孩子。
为了找工作,朱水源一再地碰壁,但是在这些孩子身上,也让他感到人世间的温暖。
诸暨某村里有个姓屠的孩子,母亲有精神方面的疾病,父亲又摔断了脊椎,卧了一年多的床,驼背了,家里穷得叮当响。这个孩子特别淳朴,高中毕业,体检通过,要去石家庄当兵了,临走前,一定要见见一直资助他上学的朱水源。为了不让孩子留有遗憾,朱水源收到信后,连夜赶去。第二天一大早,朱水源已经赶到了他家门口。孩子开门,一见到他心目中的朱伯伯,高兴坏了,这一天,孩子借了两瓶啤酒招待朱水源,临走,还一定要送他一个冬瓜,一个南瓜,来表示自己的一点点心意。乡村孩子用这种淳朴的方式,来感谢朱水源的真情,也让朱水源感到些微的安慰。
也曾尴尬,一腔热血居然喷到自己衬衫上
朱水源是一个软心肠的人,几十年下来,除了助学,还做过不计其数的其他好事,当然,好心没好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1995年7月,嘉兴发大水,刚发工资,他即在工资中捐出100元。星期天,准备去王店看望双亲,妻子给他100元,让他去买点礼品给老人带去,在江南大厦的门口,突然看到一个青年领着一个孩子在乞讨,上前一问,说是带着哥哥的孩子从河南来找在嘉兴打工的哥嫂,想不到哥嫂已经离开了嘉兴,他们盘缠已经用尽了,连回家的路费也没有了。看到孩子哭哭啼啼的样子,朱水源心里实在过意不去,他的心软了下来。不过,这些事情,他碰到的多了,冤枉钱也没少花,不帮吧,万一人家说的是实情呢?一张百元钞票,在朱水源的手心里捏得发热。如果捐出呢?买礼品的钱又没了。他独自走到售票口,去问了问售票员,了解到去郑州只要60元,他马上给他们买了车票,还买来了两碗肉丝面。看着两人狼吞虎咽地吃面,他心里踏实了。这一大一小呢,连连感谢,并对天发誓,到家一定把钱寄还给他。朱水源告诉他们,钱不用寄还,到家后,来一封信,报个平安,他就可以放心了。
然而,朱水源却没有等来这样一封信。他的善良之举,是不是又被这两个小青年欺骗了呢?
最让朱水源灰心的一次发生在2005年。朱水源岳父过世,殡仪馆灵堂的香烛、孝衣等要价极不合理,朱水源据理力争了一下,突然进来几个人,对着他就是一阵毒打。
血流如注的朱水源,一下子瘫倒在地。原来有一伙嚣张的外地人承包了殡仪馆的灵堂。他们蛮横地向朱水源发出了阵阵威胁。朱水源不想自己的家人受到过分的惊吓和伤害,一肚子的委屈,只好忍了。一个做了40年好事的普通人,有人居然以这样的方式回报他,朱水源控告无门,想不通了。于是有人这样对朱水源说:老朱,不要做好事了,你做了那么多的好事,他们就这么报答你。
那一刻,他说,他确实有点灰心绝望。自己的一腔热血,居然喷到了自己的衬衫上。这真让他哭笑不得。这一件血迹斑斑的衬衫,他一直保存着。当朱水源将它展示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感到了丝丝寒意。
面对我的采访,朱水源叹了一口气,他喃喃自语:"不管我怎么做,我所做的,还是得不到全社会重视的。我个人的意义不大的,媒体还是少报道我一点好。"
在朱水源58年的人生旅途中,经受这样重大打击的不是一次两次。社会是复杂的,但是不管社会怎么复杂,他这样做,就是要让那些无助的人相信:这个社会上,毕竟还有像他这样的好人存在。
朱水源的不幸得到了更多人的同情。
社会上,还是好人多哪!
现在,朱水源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他干得很出色。
2007年,朱水源最大的愿望是多挣点钱,打下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将来能够建一所自己的希望小学,"在这所希望小学里,让每一个穷孩子都能快快乐乐地背着书包上学。"
他被这个理想支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