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大小城事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高温下挥汗如雨 记者走近一线劳动者

2012年7月4日 10:14 [ ] [打印]

   连日来,气温陡然攀升,热浪席卷禾城。

  朋友,当你在房间享受着空调,是否想到那些在高温下默默工作的劳动者?他们为建设城市、创造美好生活,仍然坚守在工作一线,用汗水书写着一种平凡的责任。昨天,记者走近一些高温下的劳动者,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群体的辛劳。

  汽修工人:

  加班加点战高温

  高温天气,是汽车故障的多发期,汽修工也成为了炎炎夏日最忙碌的人。汽修行业给人的印象是脏和累,但是正是有了这些修车工的默默奉献,市民驾车乘车才会变得更加舒适安全。昨天下午,记者采访了市区一家汽修公司维修车间,体验了高温下汽修工的忙碌与艰辛。

  昨天下午2时10分左右,记者来到了国鸿汽运公司汽修分公司,走进维修车间,一股热浪袭来,不到两分钟时间,记者就已满头大汗。在太阳火辣辣地炙烤下,维修车间就像一个大蒸笼,温度有40多摄氏度,几十名维修工人戴着厚实的手套,穿着长袖衣服,各负其责正在忙碌着,不少人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湿。

  今年26岁的朱烨磊是国鸿汽运公司汽修分公司一名普通的汽修工人,在这个岗位上工作6年时间了,主要从事汽车空调等电路维修,已经是维修厂的技术骨干。“夏季是汽车故障高发期,尤其是车内空调和车身电路比较容易出故障。”朱烨磊说,自己很怕热,但是不干不行,车间里人手紧张,他每天从下午2时开始上班,几乎都是晚上9时之后才能下班,其中7月3日当天他们4个电工维修了10多辆大巴车。

  “平均每天都要修好几辆汽车,有时候还要在太阳底下作业。”朱烨磊表示,车间经常一下送进来好几辆汽车,汽车发动机一运行起来,尾气带出大量热量,很多车子是中午时候送来维修,这时候太阳晒得车皮滚烫,在检修拆解过程中,稍不注意甚至会被烫伤。有一次午后,维修车间里停满了车辆,大巴车只能在车间外维修,几个维修工人爬上车顶,在太阳下暴晒了两个多小时,人都发虚。

  建筑工人:

  避开高温施工

  炎炎夏日,建筑工人们的工作状态如何?昨天,记者走访了南湖大道附近一个建筑工地,发现建筑施工单位采取时差作业,避开了高温施工。

  上午10时40分左右,记者在项目部大门口见到李师傅正从工地上下来,他身上的衣服已经湿透了。“11时左右的温度已经不能工作了,戴着的安全帽像蒸笼一样,钢筋烫手。”李师傅告诉记者。

  记者到施工现场走了一圈,发现几乎没有工人在工作了。“工人们有的在阴凉处纳凉,有的到食堂吃饭去了。”项目现场管理人员说,“高温天气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调整了作业时间段,采取‘做两头、歇中间’的办法。现在下午是2时半开工,如果温度再高一点,就会延迟到3时甚至3时半,中午工人有3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

  记者看到,项目现场入口,就是茶水供应处。项目负责人说:“工人上工前会来这边饮水。除了饮用水,这里还配备了医药箱,工人可以来领取药品。”记者从工地的医药箱中看到,防暑药品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充足,有藿香正气水、板蓝根冲剂、人丹、十滴水等。

  中午11时左右,记者走进工地食堂,食堂看上去挺干净的,工人们围坐在一起吃饭,头顶上大吊扇快速旋转着。“生活区也有风扇,有些宿舍今年还安装了空调。”工地负责人告诉记者。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康行远 实习生 戴家强 何南 孙晓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90后PK“顶上功夫” 增强员工谋生技能
·计生干部赴杭“充电” 加强生育全程管理
·暑期实践活动拉序幕 大学生党员们在行动
·夏令营 社会实践 社区暑期活动早安排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