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第十三次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近日进行了笔试,213名“考生”参与了13个职位的角逐。笔试后,当地将按各职位6:1的比例由高分到低分确定面试人员。其中,教育局副局长一职的面试将首次引入20名群众“考官”。记者获悉,群众“考官”聘请对象限初中、高中学生家长以及高三学生。“这些对象都是海宁教育直接的感受者,他们对于教育局领导人选也应该有发言权。”海宁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每一个有关教育的话题都能引发舆论的广泛热议和激烈争论。那么,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怎么做才能够使自身工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呢?我想其中一点就是,将关注教育、具有民生情怀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进而制定出更加符合群众意愿,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宁市先行选取教育局副局长一职作为试点,在面试中引入群众“考官”,无疑极具改革探索价值。
透过这一事件,我想到了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如何使我们的官员更具“民生情怀”,制定出的公共政策更加顺民心、合民意?应该说,海宁市在官员选拔面试中引入群众“考官”的做法,其意义首先在于,使得官员思想与群众意见能够通过面试进行充分交换,从而使“考生”对如今的群众在想些什么,哪些东西是群众最需要的,什么政策是群众最欢迎的有一个了解,进而树立起“从群众的角度考量施政措施”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一旦官员树立了这样的从政理念,那么必将对其走上领导岗位以后的具体施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在政策制定上处处为民着想,而且会主动上网下基层,寻找群众关心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而这正是群众“考官”需要的结果。
当然,由于是首次聘请群众当面试评委,因此相关细节及具体操作还有待完善,比如怎样遴选群众“考官”?如何分配群众“考官”和专家考官的评议分比例?这些还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具体研究。我们希望,海宁市的选官改革能为干部选拔工作试探出一条新路,让更多有民生情结的“父母官”走上领导岗位,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