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民在微博发帖称余姚、慈溪两地杨梅“喷洒了膨大剂”,一时间被大量转发,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后经省农业部门检测,两地杨梅并未喷洒膨大剂。发布这条微博的网民也承认微博内容失实,并向梅农和网民公开致歉。(新华网6月13日消息)
先有海南香蕉“感染病毒”,后有江苏西瓜“打针增甜”,现在又轮到浙江杨梅“躺着也中枪”,真是冤枉的很。幸好农业主管部门该出手时就出手,及时澄清了真相,还了余姚、慈溪梅农们一个清白,让我们也能够安心地大快朵颐。其实细细数来,这几年大大小小的网络谣言让我们目不暇接,从广元“蛆橘事件”到以假乱真的“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47号公告”,从遍及全国的“抢盐风波”到“网传歼-10B战机试飞坠毁”,几乎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都可能渗透着网络谣言。以至于一见到网上的奇闻异事,笔者都要强迫症式地先打个问号,“这是真的吗?”
网络谣言屡禁不绝的原因是复杂的,当然不能排除某些人怀着“故意的恶意”制造和传播谣言,但更多的情况下,还是因为普通网友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缺乏理性的分析,或者是对披着“言论自由”外衣的网络谣言抱着一种过分宽容的态度。
网上谣言泛滥带来的危害毋庸置疑,轻则影响个人工作生活,重则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究竟该如何破解信息毒瘤呢?俗话说“蛇打七寸”,笔者认为,除了政府及时公开信息、加大打击力度外,根除网上谣言的要害更在于帮助每一个网络参与者树立起一种责任意识。不论是舆论的发起者,还是网站的管理者,或是围观的网友们,都要树立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自从互联网诞生,尤其是微博盛行以来,信息传播的范围、速度早已不是原先街头巷尾口耳相传的时代可以比拟。每个普通网民借助键盘和鼠标,随时都可以扮演信息发布者、中转传递站、时事评论员等多重角色,发布在网络公共空间的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话都将毫无保留地趁现在世人面前。如果网络空间中谣言横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受害者。
互联网的精神是“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但离开“责任”,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协作、分享”就是空中楼阁,变得遥不可及。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打击网络谣言,既要加强网络管理,更要教育网民不造谣、不信谣、不议谣,在全社会形成“造谣可耻、信谣可悲”的共识,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离不开成员的积极参与。每天,面对网上扑面而来的大量信息,如果我们能够多一些理性的分析,少一点过度依赖,多一些独立的思考,少一点盲从轻信,多一些小心的求证,少一点大胆的假设,对于未经证实或者一时难以辨别的信息保持理性的态度,自然就能提高对网络谣言的识别力和免疫力。这也正是我们每一个网民谨守法律的边界和道德的底线的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