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本报3版刊登《打捞古老的民俗 展示独特的感悟 “舌尖上的端午”微散文大赛今日开锣》一文后,迅速在新浪微博上激荡起阵阵涟漪,来自天南海北的“脖友”纷纷发布微散文,用不多于140字的精妙文字,展示自己对端午的美好回忆,抒发自己对端午的独特感悟。
过端午,吃粽子,这个浸入人们骨髓的习俗,到了端午这个时间节点,悄然撬动起网友们的记忆闸门。
@微动力2011:儿时放学回家,母亲已早早地将烧制好的粽子置于饭桌上,边上有一小碟白糖。趁着西窗那一抹斜阳,甜甜的,糯糯的,煞是好吃。有的时候,一个粽子里能吃到好几个红枣,窃喜,窃喜……
@养生迷:记得儿时每年都会提前一周开始包粽子,要用大柴锅煮好几锅,有江米还有黄米,配上枣或者豆子,粽叶特别新鲜,包好的粽子,在没有冰箱的年代,就存在地窖里。包那么多也吃不了多长时间,放学回来先拿个粽子当零食吃,邻里之间也相互送粽子……那个味道一辈子也忘不了。
@嘉禾万事兴cty:又是一年端午到,禾城大地上充盈着粽子箬叶的清香。大肉粽子糯不烂,肥不腻,传统工艺的秘制,加上考究的选料和精湛的裹粽技艺,在花篮灶上蒸煮的沸滚汤中,美味一点一点地显出真面目。嘉兴儿女是重情义的,踏白船上奋力拼搏的健儿,带着远方的粽香,让“伍相”一同享受人间饕餮。
据记载,最早的粽子是用苇叶包裹黍米制成的,到汉代才用箬叶和糯米制作。较早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到了西晋后,才逐渐固定在端午吃粽子,唐代的粽子已有各种果仁。唐代姚合写有“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记述了当时吃粽子的普遍……
粽子,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但粽子纷繁多样、常年能吃,则体现了嘉兴人的智慧和创造。上世纪20年代初,冯昌年在嘉兴张家弄开了一家“五芳斋粽子店”。冯月明从小在父亲冯昌年开设的五芳斋粽子店帮着洗粽叶、烧灶头。因其聪明、好学、勤快,对粽子配料、制作工艺极有悟性,深得冯昌年喜爱,被培养为冯氏粽子家族的掌门人。而今作为嘉兴市真真老老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冯月明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嘉兴“粽子传人”。
据介绍,嘉兴粽子传承了“嘉湖细点”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博采各式点心之长,并不断加以革新,成就了禾城的一张“金名片”。美味的嘉兴粽子,不仅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嘉兴人成长,还诞生了“真真老老”、“五芳斋”、“昌记”等知名品牌,享誉国内外。如今,粽子之于嘉兴,不仅是一种食物,还是一个城市符号,一张城市名片。
真真老老公司总经理邵建国自豪地说,如今的粽子品种繁多,应有尽有,除了豆沙、蛋黄和大肉等传统口味外,还有巧克力、腐乳、霉干菜、五谷杂粮和腊肉等口味的粽子。据介绍,由于采用真空包装,粽子保鲜时间大大延长,使一年四季能吃粽子的梦想在嘉兴人手上变成了现实。
对于嘉兴粽子,网友们更是感慨万分。
@wu-wen455:打开地图,地大物博的中国,有那么一个美丽的地方——嘉兴。而嘉兴粽子则成为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走在烟雨江南的大街小巷,香喷喷的粽叶香不知让多少海内外游客驻足品尝。端午的味道让我们读懂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发展的时代传承着优秀习俗的精髓!
@xixiershi:在包头时妈总寄粽子,后来包头同事朋友也开始爱吃粽子。需要量的增多,寄的方式也从邮寄、托运、让列车员捎带到空运和高速公路送达……包头品粽见证了嘉兴粽子发展的历史,也见证了我国食品工业和交通的发展。
@闻晓兰:自小就听大人讲,冯昌年创立了“真真老老”牌子粽子。自小尝其子之粽,肉嫩味香,肥而不腻,继承了传统工艺,保留并提升了原有风味,常吃还常想吃;听说现在“真真老老”足迹遍布江浙沪,旺销不衰,集各种品种的精致实惠礼盒被誉为“东方快餐”。孩子们说:“今年端午还买真真老老礼盒。”
@tatatata她:记忆中的端午,是一缕淡淡的粽叶的清香。铁质的印有“囍”字的老式脸盆里,堆起的是米黄色的泛着香甜味的糯米。旁边的木桌上,有用来捆扎粽子的稻草,还有刚在水里清洗过的粽叶,碧绿、清新,仿佛可以闻到它清晰的脉络中一个个细胞呼吸吐纳的韵味,让人觉得隽永绵长。
传统的端午节,是内向的、收敛的,讲究族群、家庭的内部团结,以及与祖先、与鬼神的关系联结,聚在一起“吃”是很重要的内容。同时,它也是外向的、散发的,讲究情感的对外表达和传递,并且一定要有物质的体现,有鲜明的节日标志。
对于端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也有不同的感受,更有不同的期待。因此,请你以#舌尖上的端午#为话题,把自己齿颊留香的端午享受形成文字、写成散文,并@嘉兴日报留下自己的记忆与感觉,真诚地期待你的参与。
本次征文活动截止时间为7月4日。征文结束后,将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其中一等奖奖金为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