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阳光高考”网公示的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拟录取的保送生占本科招生计划的10%以上,中国科技大学更是超过20%。与此同时,各地的保送生名额被省城的“超级中学”垄断,农村考生被保送的机会少之又少,实证研究发现,城市学生获得保送资格的可能性是农村学生的17.2倍。
近几年来,舆论对保送生制度的批评从未停止过,有教育专家的批评,有保送丑闻曝光后舆论的批评。可是,这些批评丝毫没有撼动保送生制度,有的名校的保送生比例甚至逆批评而上,达到了让人咋舌的“5个新生中就有1个是保送生”。
按理说,无论从制度存在的必要性还是正当性角度来讲,曾经在高考体制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保送生制度,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其一,保送生制度隐藏的腐败,已经不是个别和偶然现象,而是一种看得见的腐败,一种内嵌于体制逻辑中的制度性腐败。在统一考试之外开了一个保送的“后门”,而这种“后门”又无法进行有效监督,无异于打开了一个“腐败之门”,一个权贵子女通过权钱、权学、钱学交易上名校的“后门”。这不是理论上的推理,而是媒体曝光告诉我们的现实:2000年,《中国青年报》率先报道了湖南省隆回一中保送生造假事件,14名保送生中竟有13名是假的。隆回一中通过偷梁换柱和考试舞弊等手法,保送了多名成绩中下的权势子弟,校长的儿子高中3年多门功课不及格,却被评为该校唯一的省优秀学生干部而获得保送。
其二,保送生制度带来的教育不公,更是看得见的不公。保送名额都被一些“超级”重点中学垄断着,这意味着,城市学生在动用各种资源获得重点中学的入学机会后,也就赢得了上名牌大学的机会。以均衡教育资源弥补城乡的差距,是这几年教育改革一直努力的方向,显然,“超级中学”垄断保送生名额现象,与这一努力完全背道而驰。
再从必要性来说,在自主招生制度的替补下,保送生制度其实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真正优秀的学生,那些可能被应试教育拦在大学门外的人才,完全可以通过自主招生通道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名校梦。自主招生制度本就是保送生制度的替补,高考之外,只应该有一种补充性的制度消除高考的弊端,而如今的问题正在于,高考之外有太多的制度补丁:自主招生,保送,形形色色的高考加分。过多的制度补丁,必然给权贵践踏公平留下了广阔的操作空间。
又有制度性腐败,又有看得见的不公,更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为什么保送生制度始终未能废除呢?一个令人担心的现实是,保送生制度改革正倒在公车改革的覆辙之旁。公车改革,改了十多年渐而不进陷入停滞,最大的问题就是既得利益者的阻碍。保送生制度改革也是一样,这个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垄断着各种资源从而能够垄断保送机会的人。“改革到官为止”,改革一旦触及官员的利益就进入死胡同,这是令公众悲怆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