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是一群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的年轻女孩,从事着让人敬佩的特殊工作——照顾和治疗脑瘫儿童;她们比同龄人更有爱心和耐心,每天朝夕相处陪伴着那些2至9岁的小病人;她们供职于秀洲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在“特教老师”、“引导员”和“康复医生”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昨天,记者走近残疾人康复领域的“娘子军”代表,倾听她们的心声。
用“我”和孩子们沟通
25岁的汤丽芳说话细声细气的,让人很容易产生亲近感。她是一名引导员,为脑瘫儿童们提供引导式教育服务。“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可爱,和他们相处我觉得挺开心。”一毕业就在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上班的小汤告诉记者,有些严重的脑瘫儿童不会走路、不会说话,甚至不会翻身,引导员的职责就是以循循善诱的方式,配合专业指导,帮助这些孩子恢复肢体功能。
“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们沟通时尽量使用第一人称‘我’,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尽管工作才一年,小汤已经很有心得。让她最高兴的是,去年有一个孩子经过半年多引导式教育,现在已进入普通幼儿园就读。
喜爱特教老师这份工作
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张丽丽今年24岁,她说自己很喜爱特教老师这份工作。“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工作后才第一次接触脑瘫儿童,发现原来特教的学问这么多,这个岗位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她说。
小张教的是大班,由于语言和思维能力不发达,班上有些孩子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却仍需从最基本的数数开始教起。语言课、数学课、常识课、音乐课……普通儿童在幼儿园学的课程,脑瘫儿童一门也不落下,这需要特教老师们更加精心地备课,根据普通教材重新设计教案。
每天都陪孩子们“走流程”
“走流程”是脑瘫儿童康复过程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意思是不断重复洗手、吃饭、走路、如厕、穿衣等生活流程。27岁的康复医生陈丽娟每天都要不厌其烦地陪孩子们“走流程”,并及时记录他们康复的细节。她告诉记者,至少让孩子能够生活自理,这是很多家长的想法,康复医生有责任帮助实现这个朴实心愿。
临床医学专业出身的小陈在工作中难免遇到很多困难,对此她十分乐观地表示,她会继续钻研,争取为孩子们提供更周到的康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