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教育天地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教育:嘉高实验中学“聚心工程”稳人心

2012年3月6日 09:45 [ ] [打印]

  正是课间时分,老师们或埋头批改作业,或浏览网上最新教育信息,或手持咖啡杯谈笑风生,每个身影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幸福的笑容定格为他们共同的表情,成为嘉高实验中学一道独特的风景。

  “凝聚力是一所学校发展力的核心增长点。”嘉高实验中学李国平老师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不断完善措施,打造“聚心工程”,于细微之处提升老师幸福指数,稳住了人心,也增强了教职工的凝聚力。

  

  老其老,幼其幼

  让家庭成为老师坚实后盾

  “我妈妈说,她从小到大拿到的第一个红包就是学校的红包。”说这句话的时候,年轻的沈滢老师满脸幸福的笑容。她告诉记者,她妈妈拿到红包之后,开心得一定要亲自给学校领导打电话,看到妈妈这么开心,她心里真的很感激学校考虑这么周到。

  春节时,给老师的父母送祝福和红包,感谢父母对子女教师工作的支持,这是嘉高实验中学“聚心工程”的一个环节。“每位老师都会在学生身上花费很多心血,相应的花在自己家庭上面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减少,所以加强学校与老师家庭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李国平老师告诉记者,针对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老师,学校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采取特定的措施,努力让家庭成为老师工作坚实的后盾。

  在嘉高实验中学,家访的对象不仅仅是学校的学生,还有学校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由学生转变成老师,从一个学校走进另一个学校,他们的身份完全变了,很多老师在家里自己都可能还是一个孩子。”李老师深有感触地说,走进老师的家里,跟老师的家长共同进行沟通和引导的工作,在帮助年轻老师成长的同时,也拉近了学校跟老师心灵的距离。

  打开嘉高实验中学“聚心工程”的文档,记者看到,除了结婚送祝福、生育道贺喜等这些常规的措施外,学校还会为未满14周岁的教师子女准备红包,并要求父母必须把里面的现金用于给孩子购买学习用品和益智玩具;凡有教师子女考入大学,学校除送上奖学金贺喜外,大学在江浙沪周边省市的,学校还会派专车将学生送到学校报到。

  老其老,幼其幼,学校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师们的后顾之忧,在提高老师工作积极性的同时,更给予他们一种“家”的归属感。

  

  崇健康,爱生活

  于细微之处提升幸福指数

  走进嘉高实验中学的办公室,扑鼻而来的是咖啡浓郁的香味。教英语的高立群老师告诉记者,老师的工作通常都是起早贪黑,尤其是班主任,通常没有很多时间来精心打理自己的生活,幸运的是,学校经常会想老师所想,用心提高老师们的生活品质。

  “找遍嘉兴,像我们这样每天能在学校吃到热乎早点的学校恐怕不多吧!”高老师感激地说,对班主任而言,吃早点一直是个难题,6点多就到学校了,在家里煮稀饭是不现实的,外面买了早点,等有时间吃了也早就凉了,现在门卫那里每天都给早上班的老师准备好热乎乎的白粥,吃过之后心里特别踏实,也不用担心弄出胃病来。

  “就我个人而言,衡量一件事情有没有价值,根本不在于它投入的金钱多寡,而是在于它所体现的精神上的关怀。”朱鸿业老师说,不论是给老人红包、给孩子奖学金,还是给每个办公室添置电冰箱,或者是发运动装,鼓励老师加强锻炼,真正打动老师的是学校的那份“人情味”,因为他们关心老师的健康,也很用心地提高老师们的生活品质。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嘉高实验中学让幸福之花绽放在学校生活的点滴之中。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薛佳红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勤奋学习受到鼓励 民工子弟喜收礼物
·嘉兴启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创新基地建设
·多种专业 首届60名农民大学生毕业啦!
·讲解试卷 秀洲初中英语老师集体“充电”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