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爱心储蓄银行激励人们学雷锋,不失为一个好点子。早在2009年9月,南湖街道民北社区成立全市首个“时间银行”,志愿者将公益服务时间存入这家特殊银行,可以在有需要时提取“时间币”,享受他人的服务。如今两年半过去了,“时间银行”运营得如何?记者昨天采访发现,“时间银行”存入的公益服务时间已逾3000个小时,但至今无人提取过1个“时间币”。
在民北社区居委会的一台工作电脑上,社区党委书记何玲娣打开了“时间银行”软件,正常情况下应该可以任意检索每位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和服务种类的。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软件最近出了点问题,暂时不能正常使用。根据社区工作人员回忆,“时间银行”存下的总服务时间已经超过3000个小时。
“时间银行”有42名“老储户”,其中十几名老人是社区的老年志愿者,常年为邻里提供帮助,尽管很多服务时间都没存进来,每个人的“时间账户”上少说也有200个小时。每月来自嘉兴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到民北社区参加义务劳动,照顾空巢老人等,这些时间也会存进“时间银行”。
记者了解到,民北社区60岁以上老人有1500多名,是一个典型的老龄社区。政府给社区补贴了两个公益性岗位,专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提供养老服务,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按照创办人的初衷,成立“时间银行”,主要是想激励更多人进来参与社区服务,比如让“小”老人服务“老”老人,等到自己有需要时再到“银行”用“时间币”换取其他人的服务。
令记者意外的是,“时间银行”开张两年来,还没有人提取过“时间币”。货币流通是银行的存在理由,“时间银行”为何只存不取?
何玲娣告诉记者,社区里大家都很熟,互相帮助未见得会跑到居委会里来存时间。“时间银行”在熟人社会里有点“吃不开”,大家不需要经由第三方获得帮助。而对大学生志愿者来说,他们来社区义务劳动,也根本不在意“存时间”这件事,更不用说“取服务”了。
业内人士认为,一个成熟的“时间银行”需要专人专管,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拥有一支足够大的志愿者队伍,保障服务的有效性和多样性。但是从民北社区的情况来看,社区人手紧张是个不争的事实,一名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之外打理“时间银行”,难免吃力,而且社区也没有技术人员对“时间银行”进行软件维护,系统一旦瘫痪,数据也可能丢失。
怎样才能让爱心流动起来呢?“提取”方式很关键。团市委负责人认为,“时间银行”的尝试很有意义,但关键是要建立合理的志愿者激励机制,切实做到长效,给志愿者实惠,得到他们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