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访周子勤:美中将在《上海公报》基础上继续发展互利合作关系

2012年2月25日 09:24 [ ] [打印]

 “40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及随后签署的《上海公报》,无论是对后来的世界形势、地区形势,还是对美中双边关系包括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统统具有重大、深远的正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会持续下去。”美国南得克萨斯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子勤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周子勤1962年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国际法系,后在美国休斯敦大学获法学硕士、博士学位。他长期研究和教授国际法、美国宪政法,被认为是美国南部首屈一指的美中关系专家。

  周子勤说,尼克松访华使世界朝着逐渐告别冷战、迎接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前进。他指出,“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专家们很少对重大历史事件持相同的看法,但他们对尼克松访华的看法趋向一致,那就是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繁荣”。

  周子勤认为,尼克松访华首先是有利于美中两个当事国。它促使美国从越南战争泥潭脱身,美国因此而进入经济持续繁荣时期。同时,它也为中国后来的改革开放营造出比较理想的国际环境。由尼克松访华而最终促成的美中关系正常化,更为美中两国人民带来了有目共睹的实惠。美中建交前,两国民间人员往来寥寥无几,(通过香港实现的)双边贸易额也微乎其微,至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更是一片空白。而40年后的今天,美中互为主要贸易伙伴,中国甚至成了美国最大债权国,两国之间每年的人员往来数以百万计,仅中国来美国的留学生就达到数十万人,各领域各层次的交流也与日俱增。在过去一二十年里,美中两国的经济增长一道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当被问到尼克松访华对新形势下美中两国继续发展关系有什么样的启示,周子勤指出,今天的形势确实与40年前不大一样,美国当前面临的主要是经济问题、就业问题,内政问题多于外交问题,所以今天美国总统的政治需求与40年前美国总统的政治需求不一样。尽管如此,美中两国仍然需要彼此保持友善,双方需要在经济、环境、能源以及地区热点难点问题上和反恐领域进行合作。他认为,“两国领导人会以两国人民利益为重,在《上海公报》基础上继续发展互利合作关系”。

  周子勤补充说,美中之间继续保持友善合作关系,不仅会使美中两国和两国人民继续受益,也会使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人民受益。这是因为美中都是大国,而且同40年前相比,中国今天对世界的影响更大,美中两个大国关系的好坏,必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亚太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安全、稳定、发展和繁荣。

  关于如何解决美中之间的分歧和悬而未决的问题,周子勤建议双方尽可能向对方提出建设性的要求。他说:“不少纠纷和问题能够通过谈判依法得到解决。比如贸易争端可以到WTO申诉,通过WTO调查和仲裁机制解决,而不要动辄单方面采取制裁行动。美中双方都要有这样的认识:没有什么问题不能谈判,也没有什么问题不可以通过谈判在法律框架内得到解决。”

  周子勤相信,随着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经济上不断繁荣、强盛,政治上逐步实现民主、法治和现代化,美国人会逐渐习惯和认可中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尽管美中两国之间还会有分歧和问题,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美中关系会继续在坎坷中向前发展。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编辑: 俞佳

 相关稿件
·非政府组织争端:埃及对美国说“不” 美国力辩自己“清白”
·美国欲在社交网站安潜伏软件 预防恐怖行为 解读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
·美国宣布对伊朗情报部实施制裁 把真主党和哈马斯视为恐怖组织
·美国宣布对伊朗情报部实施制裁 美国把真主党和哈马斯视为恐怖组织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