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月6日的《南湖晚报》报道,5日晚上,备受关注的海宁元宵硖石灯会在“江南第一灯市”潮乡海宁闪亮登场。“东海龙宫灯”、“双龙贺春灯”、“龙凤呈祥灯”……一组组与龙有关的硖石灯彩集体亮相大放异彩;《西游记之火焰山》、《嫦娥奔月》、《鸡斗》……一出出经典的皮影戏让人回味无穷。同日,在秀洲区新塍镇举行的第十四届“鳌山灯会”元宵民俗文化节上,一个巨型灯笼出尽了风头,不仅创下了嘉兴灯笼的“吉尼斯纪录”,还吸引了上万名群众观看,平日清净的小镇古街变得热闹非凡。
“闹”才是过节的必然姿态。在“闹”中,人们呼朋引伴,融入狂欢活动,被钢筋水泥束缚的身心得到尽情放松。在“闹”中,大家欣赏、品味节日传统习俗,甚至激情参与,那种创造生活、享受节日的浓郁情绪得到尽情释放。
传统佳节,从来就是在“闹”中走进民众、推陈出新的。据说,在唐玄宗开元年间,长安灯市规模浩大,燃灯5万盏,花灯式样繁多,还出现了广达20间、高150尺的巨型灯楼,成千上万的宫女和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这种举城欢庆的盛况,连巴西狂欢节也望尘莫及。可见,在过去,传统佳节呈现给大家的,就是一种人欢马叫、万民参与的狂欢情景。但现在,很多人对于欢度元宵节缺乏足够的激情,元宵节多显得平静冷清。
调查显示,57.1%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消费上,而洋节更注重精神交流”,60.7%的女性认为“洋节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可见,对于各种传统节日,不是人们不想“闹”,而是传统节日在现代化进程中没有与时俱进,对于心灵的调整缺乏主动性。急功近利就会导致节日文化世俗化、势利化,而节日与生俱来的浪漫古朴因子则会逐渐萎缩。就说元宵节吧,像海宁硖石、秀洲新塍等地会举行大型灯会,更多的城市则被烟花爆竹笼罩,没有灯笼,更没有大型灯会。没有地方去“闹”,或者没有能力和心情去“闹”,才导致传统节日逐渐式微。
其实,如果我们都能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重视文化建设,打破文化发展沙漠化的现状,打破过节就是打牌喝酒、请客送礼的庸俗看法,为群众多准备一些“闹”的场合和空间,多搭建一些狂欢的舞台,多营造一些全民欢闹的氛围,我们更多的传统节日就能在欢闹中走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