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上午11时多,宁波市356路公交司机茅斌师傅开着公交车,从南站出发开往江东书香景苑。途经琴桥站的时候,上来一名50多岁的大姐,从随身购物袋里掏出一大堆水果和零食,走到驾驶台边上,一把塞给茅斌说:“大过年的,你辛苦了。”又从钱包里取出一张10元钞票塞给他:“给你当压岁钱,讨个吉利。”
“上班,年止”,这是我正月初七早上看到的一名同事的QQ签名。在“工作快乐”还没有成为新年祝词,在“快乐工作”仍是稀罕物的时下,上班对多数人来说的确意味着“年止”——即使是正月初一上班,“年味”也就从上班那一刻起开始淡散。然而,读了上面这则新闻,我们不能不承认认识上的些许偏差:工作不是年的“终结者”,年味的浓淡全在于人情的厚薄。
难道不是么?茅师傅大年初一上午出车,载着快乐的乘客享受春节,自己却没有休假、暂别亲人、远离欢乐,这种“反差”想必是十分遗憾的。然而,因为这名大姐的礼包和压岁钱,让茅师傅一下子感觉到了“年味”:有礼包,有压岁钱,有问候,有祝福,有人关心,于是有了心情——在家过年也不过如此吧,所谓“年味”不就是这样的吗?
由此,我想到了初二去单位值班,进了门,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是一张笑脸,一声声“新年好”,像是熟稔的朋友和亲人。更逗趣的是门口保安,打完招呼还叫住我,偏要塞几块“值班糖果”给我,说我是他新年上班后遇到的第一个同事,发点糖果是必须的——这就是“年味”呀!我还想到小区里的保洁工,初一晚上来扫鞭炮屑,却看到烟花筒都堆放在一处,鞭炮屑也都被装进纸箱,她几乎没活可干,于是连连说,摊上高素质的业主,感觉心情“就像过年”……
闲坐下来,翻阅春节期间的报纸,又读到南京快报便民网请不能回家的学生吃除夕宴、发压岁钱,读到北京救助站请流浪人员过年,读到杭州的哥将落在后备箱里的30万元送还乘客,读到南京90名职工为市民用水、用电、用气保驾护航……这不是人们口头常说的“像过年”,这是真的在“过年”:因为有那些认识不认识人的温暖关怀,即使不能回家,身边没有亲人,放弃休息加班,他们也一样像过年、在过年,那心情不比以往任何一年差,“年味”自然也前所未有地浓。
这真是:倘若人情在,年味长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