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寒假了!
这对于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还要承受巨大学习压力的孩子们来说,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这四个字,就意味着解放,虽然只是暂时的,虽然还有一大堆作业,还有背不完的书,还有自己制定的一系列的复习、预习计划。
但是,对于有的孩子来说,放假却并不意味着解脱。
小丽(化名)是一名高一学生,11号考完试,在家休息两天后,14号、15号到校分析试卷,今天是她正式放假的第一天,但她丝毫没有轻松的感觉。这次考试,是她高中生涯中的第一次大考,她全班排名第十一,全校170多名。在外人看来,这个成绩还算不错,但是,小丽却认为考得很糟糕,用她的话说,是“奇耻大辱”。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小丽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年级里的尖子生,无论大考小考,在班里的排名都在前三位。她觉得高中里的第一次考试就考成这样,让她很受不了。
“这不是我的真实水平。我知道我为什么考得不好,因为我静不下心来学习。每天一到学校里,看到同学们都在拼命地学习,看到有的同学那么聪明,老师还没讲完,他们就知道答案了,有的同学解起题来又快又好,自己却不如他们,觉得自己以前的优势完全没有了,我就很着急,越着急越静不下心来学,感觉思维也不像以前那样清晰了,而且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头痛、胸闷,并感到紧张,还会长时间不开心,兴趣减少,而且失眠。”小丽说。
“其实,这位小姑娘的情况就是典型的适应障碍伴抑郁焦虑反应,是青少年中最常见的两类心理问题。”周敏娟是嘉兴市第一医院医学心理科的主任,作为嘉兴最早的心理专科医生之一,她从事这一行已经整整15个年头了。她说,近几年来,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一些社会问题投射到青少年身上,导致有精神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比例逐年上升,问题青年也越来越多,给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他们自身都造成一定影响。
每周六下午是第一医院专门的青少年心理咨询时间。周敏娟说,每周一至周五的心理咨询专家门诊,前来进行咨询的青少年同样很多。
有心理专家这样说,“我们都知道高原反应,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初到高原时往往因为不适应会出现头痛、心悸、胸闷、气短、厌食、恶心、呕吐、乏力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感觉迟钝、情绪不宁、失眠、思维迟缓,甚至休克、痉挛或死亡。抑郁焦虑反应也是一种心理上的高原反应,只不过,患者爬的不是真正的青藏高原,而是自己心里的珠穆朗玛。”
周敏娟说,这类小孩子往往学习成绩较好,在学校表现突出,自我要求很高,自强、敏感,再加上家长、学校对他们的期望所带给他们的压力,以及社会上主流的一些自我奋斗、出人头地、永争第一的理念对他们的影响,使他们忘记了自身的局限性,变成了一个激进的勇士,不断地向一个又一个的高度冲击,不甘示弱又急于求成。
当出现头痛、失眠、烦躁等症状时,实际上,所有的这些不适的症状正是在提醒他们,不能再过度透支自己的体力和精力了。但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是更加懊恼、自责,觉得现在的自己不是以前的那个精神百倍、学习游刃有余的自己了。“现在很多小孩子会自己主动来就诊,他们能认识到自己有问题。但是他们最初就诊的动机,往往只是想找回原来那个自己,而不是放下过重的担子。”
对于这类青少年,周敏娟他们一般是以心理辅导为主,必要的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周敏娟说:“这类孩子的治愈率还是挺高的,经过积极治疗后,他们一般都能认识到问题所在,慢慢放松自己,逐渐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适应障碍】
17岁的小黄,父母离异后,寄养在祖父母家。因缺乏父母关爱,不良情绪积聚,导致他经常逃学,沉溺于电动游戏,有时与不良少年混在一起上网。家长对此很是担心,认为他染上了网瘾,是网瘾导致他厌学、逃学,与不良少年混在一起,便带他到心理医生那里咨询。
医生与小黄深入交流后发现,虽然他心情偏低落,但情绪是稳定的,思维也正常,有较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周敏娟说:“像小黄这种情况,他沉湎于网络游戏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心理问题才是主因,那就是因为父母离异带给他的创伤、学习无法适应等问题导致的一种适应障碍,他无法自我调节,也不想对别人讲,没人帮助他解决这些问题,他就选择逃避现实的苦恼,到网络上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在网络游戏中找到心灵暂时的满足。”
这类孩子,心理干预及家庭治疗对他有良好的帮助。因此,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交流,尤其是离异家庭,家长应该更多地与孩子沟通,关心他们的心理变化,不与孩子居住的一方最好能与孩子商定,定期一起吃饭、聊天、游玩等,让孩子依然能享受到完整的父爱母爱,尽量将离婚对孩子的伤害减到最小。
【强迫症】
网络,真的是把双刃剑,在及时为我们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将一些黄色、暴力的信息进行了快速而大量的传播,而这些,对于尚处于懵懂时期的青少年来说,不良影响尤其大。
“在我接诊的患者中,遇到好几个男学生因为在网络上看到一些黄色画面之后出现强迫性思维而来就诊。”周敏娟进一步解释说,初中、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为了逃避这种压力,他们就通过网络来放松,一些不良画面难免会被他们看到。因为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自身性特征的发育,使他们对异性充满幻想。被这些不良画面刺激后,有的人会控制不住去回想,这种画面在脑海中反复出现,影响学习,有的甚至影响健康。
“这类学生一般有较强的超我意识,道德感很强,这类事情发生后,他们往往会陷入很深的自我罪恶感以及自责感之中。较深的罪恶感和自责感,让他们深陷此中,越深陷此中,他们越关注这件事,脑海里就越会跳出这些画面,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据了解,强迫症分成三种: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强迫意向。而强迫症很重要的一点表现就是内心的严重冲突。由于生理需求,处于性懵懂期的青少年对异性充满了好奇,想了解一些事情。但当脑海中出现这些画面时,理性又告诉他,这种行为是学校不允许的,是家长不允许的,也是他这样的年龄不应该去做的。一方面是想了解,另一方面是内心觉得不能这么做,这种冲突强烈又持久,再加上这个人心理比较脆弱,就会容易形成强迫症。
对于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管它,脑海里出现了就出现,不要去过分关注;然后就是做自己要做的,一个学生最要做的就是学习,继续集中精力去做作业、背单词,不要给它在你的脑海里多呆一秒的机会。这样,慢慢地,画面占据你脑海的时间会短,出现的频率会少,最终完全消失。但较严重的病患尚需要结合药物治疗。
【躁郁症】
15岁的小张进入初中后,因考试成绩不理想,逐渐变得情绪不稳定,易发脾气,特别逆反、任性,执意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去做,父母必须满足他;还不愿上学,有时在家整天上网,父母管他,便大发脾气,摔东西。
无奈之下,父母软硬兼施地把他拉进医院,到心理门诊进行咨询。医生在跟小张仔细交流后发现,小张情绪很不稳定。有时低落,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学习无动力,自我感觉差,烦躁易怒;有时又特别开心、兴奋,话语滔滔不绝,对人很热情,脑子反应快,自我感觉好,有自信。这两种状态混合交替存在,所以,压抑时,他就待在家里哪里也不去,整天上网,话也懒得说;兴奋时,活动量增加,精力充沛,喜欢购物、旅游,花很多的钱。偶有回到正常状态,能学习,并做一些积极的事情,但总不能持久。
医生分析,其实小张患了双相情感障碍,为混合发作型,也称躁郁症,而不是单纯的适应障碍或网络成瘾。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是以生物因素为主,脑内神经递质等出了问题,必须以药物治疗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治疗。
【精神分裂症】
18岁的小沈,原本个性内向,上高中后逐渐变得更加孤僻,不愿与同学交流,不愿读书,休学在家后整天上网,有时连续上网4~5个昼夜,对父母缺乏起码的情感反应,父母生病,也无所谓,对人不信任,家长以为只是网瘾问题,对他软硬兼施都没办法,拖了3年,才下决心把他带到医院心理科进行治疗。
医生与他深入交流,发现他对人有高度的警觉,担心别人对他不利,有诡异思维,思维上有逻辑障碍,对自己的精神状况缺乏了解。医生分析其患了精神分裂症,予以服药治疗。10天后,小沈上网时间减少,能适当活动。逐渐地,小沈恢复了对父母的情感反应,并能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从事积极的事情。
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迈向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家长、学校、社会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关心他们,尤其是要细心呵护他们尚为稚嫩的心理,及时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引导,在关注他们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对于已经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孩子,更要细心、耐心地加以引导,必要时积极寻求治疗,不能放弃。周敏娟说:“青少年网络问题背后的实质常是大相径庭的,故当孩子出现网络问题时,家长要重视,需由医生来鉴别、分型,排除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再确定干预治疗的方向。而且越是这样的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可能对他们越苛刻,其实,他们更需要关爱。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只要有正确的引导,他们都会生活得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