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1月14日电在近期陆续开幕的中国各地两会上,来自不同地区的基层民意代表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在这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的议案、提案中,“食以安为先”被多次提及,并为此踊跃建言献策。
“食品是民生之本,但客观地说,中国食品安全基础还很薄弱。”在13日举行的陕西省政协会议大会上,陕西省政协委员鲜成军如是说,“食品安全事件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更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早上喝一杯三聚氰氨牛奶,吃两个染色馒头,夹一根瘦肉精火腿肠,切一个苏丹红咸蛋,中午买避孕药喂的鱼……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广东省两会上,这个流传于中国网民之间的段子被广东省委副书记朱明国引用。
“这有一点夸张,但某种程度告诉我们,当前制假售假行为的猖獗。”在和当地政协委员座谈时,朱明国说,假的东西老百姓深恶痛绝。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关注热点。在新浪微博上,输入“食品安全”,可以得到超过330万条的微博。上海一家主要新闻网站所做的“你最关心的两会议题”调查中,食品安全话题名列榜首。
利益驱动、多头管理、违法成本过低,被认为是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中国,食品安全通常分属于质量技术监督、工商、食品药品等多个部门管理。贵州省政协委员杨承志指出,监管部门对违法事件监管不到位,不仅不利于食品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更危害公众身体健康,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中国各地参与两会的民意代表们并不仅仅指出问题和原因,他们更为关心的是帮助政府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北京市政协委员李蓉建议,建立以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分析、跟踪、溯源、预警、信息发布等为主要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系统。这位疾病预防方面的专家认为,应该同时引导小农户进行安全技术改造,转变他们传统的食物生产方式。
从源头“切断”问题食品流向餐桌的可能性,成为许多代表和委员们的共识。陕西省政协委员田静建议,应当加强从种苗到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层层把关,确保“责任到位”。
一些政协委员在调研后发现,检测手段落后导致的发现不及时和处置措施不利,是中国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实验室检测方法存在设置有限、样品检测数量有限、检测周期长等局限,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食品安全保障的需求。针对这一情况,一部分民意代表把目光投向了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和技术。
“相关部门及科研单位应重点加强食品监控中针对农药、兽药、重要有机污染物、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与违禁化学品、生物毒素的快速检测技术和相关设备研究。”陕西省政协委员郭绍敏建议。
按照他们的设想,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中——可先用快速检测方法筛选,发现有问题的食品再用传统的实验室方法定量分析,从而使两种检测方法彼此互补。
广东省人大代表祁海则认为,假如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能够把“被迫守法”改为“自愿守法”,那么,违法犯罪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因此,政府对食品安全应当“有罚有奖,刚柔并济”。
“食品的特殊性质和地位,决定了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上做好监管和防范。”陕西省汉中市政协在提交给陕西省两会的提案中说,“建议按照政府监管、行业约束、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原则,尽快筑牢食品安全监管源头。”
在各地两会上,地方政府对确保食品安全作出了切实的回应。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1年,该省“食品药品监管整治行动取得积极成效”,同时承诺,2012年,将“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确保群众饮食用药放心。”
在深圳,经过代表委员审议和讨论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其最大的一处语句上的修改来自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表述。修改后的报告中,增加了“加大检测力度,提高抽检率,健全追溯体系,强化执法检查”等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