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教育天地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在孩子心里播下文明的种子 浸润孩子的心

2011年12月27日 09:57 [ ] [打印]

  

  国学教育
  心理热线
  读书会
  中秋月饼

  孩子是一个城市的未来,也是一个城市的投影。近年来,我市教育部门推出青少年心理和教育的公益咨询和讲座,开展国学经典传诵活动,各中小学精心设计读书节和亲子阅读平台,尤其是语文学科的老师,更是争做孩子们心头的“点灯人”。在孩子心里播撒文明和幸福的种子,就是让一个城市拥有文明的习惯和血统。

  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特别报道

  做家长和孩子

  心头的“消防员”

  沈小平

  嘉兴市青少年心理与家庭教育咨询中心主任

  12月9日下午,嘉兴市青少年心理与家庭教育咨询中心的骨干教师走进嘉善四中,以“初中生心理与家庭教育”为主题举行现场咨询和专题讲座。为七年级4个班级分别进行“团体活动式学生心理辅导课”,通过《难题HOLD住》、《情绪方向盘》、《有你真好,有我真好》和《记忆》4堂心理活动课,向家长代表传授了与青春期孩子进行亲子沟通的诀窍,同时给学校老师进行了“压力调适式”心理健康辅导。

  作为嘉兴市青少年心理与家庭教育咨询中心主任,沈小平说,早在2002年,嘉兴市教育局就成立了青少年心理与家庭教育咨询中心,并开通了青少年心理热线86086112,从市属各校抽调优秀心理辅导老师和教育业务单位家庭教育专家组成咨询队伍,2005年开始由原先的双休日开通改为每周一、周三、周五晚上6时30分到8时30分。目前的值班队伍中有硕士学历的优秀教师,有积累30多年教学经验的教育部门专家,所有成员都拥有省级或国家级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

  “如今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一方面把孩子看得特别重,期望特别高,另一方面又因经验缺乏而显得不知所措,这样的情绪带给孩子的是更大压力,所以特别需要这样的咨询和辅导。”咨询中心的老师耐心倾听家长和孩子的诉说,帮助梳理情绪,给出合理的建议和科学的指导。每年开学后的一段时间,高一和初一的新生来电特别多,有的哭诉自己在新环境里的种种不适应。比如有一名初一女生曾来电哭诉了一个多小时,因为她在刚进校的一次数学单元测验中分数比较低,结果不但父母责怪,连平日最要好的朋友也笑话她。沈小平说,在这种时候,孩子需要一个倾听他们心声的人,在倾听中帮他们分析,给他们信心。可是一些家长工作忙,一些家长不懂孩子的这些心理,就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远了。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沈小平说,家长和孩子的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抱怨或忙着诉说的家长少了,和孩子推心置腹的家长多了,“以前家长打进热线诉说时,说话就像机关枪,蹦出一大堆孩子的缺点,搞得孩子很自卑,家长自己很焦虑。我们的老师总要提醒他们:多听少说——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少一些指责,才可以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安全的,受到信任和呵护的,才会变得自信、快乐。这两年打进热线的家长在交流中明显少了抱怨,更多的是探讨孩子学习和生活中某个具体的问题。”

  做孩子成长路上

  的“点灯人”

  陈振玉

  嘉兴实验初中教育集团语文老师

  在陈振玉看来,当下是一个多元文化时代,因此也是一个极易被引诱的时代。中小学生尚处于蒙昧阶段,心智还未完全成熟,面对眼花缭乱的世界,孩子在是非判断、比较分析、理性取舍等方面会出现问题。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它的一项独特的教育功能,即发展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品格完善。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她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把德育蕴涵在阅读中,让学生明白读书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坚信好书的无穷力量,为他们人生的春天播下幸福的种子。课内课外,她与学生一起品读美文,赏析经典,感悟书香,还举办班级读书会、读书节、读书小报展,让读书活动成为孩子们快乐阅读的加油站,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优秀和高雅,渐渐明晰自己成长的方向。她还鼓励学生拥有一双慧眼,关注身边的普通人和小事件,用心发现和感受真善美,写出平凡中的感动,“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会懂得爱与感恩,才会勇于担当。”

  都说如今的家长和孩子缺少共同语言和亲子时光,陈振玉努力发掘家长资源,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阅读过程中,使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师生合作拓展到教师、家长、孩子的多元互动。她为亲子共读设计了专题阅读爱的教育书籍,如《傅雷家书》、《亲爱的安德烈》、《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在共读、共聊、共写中促进亲子关系,推动书香家庭建设。810班学生李怿民说起去年寒假和爸爸一同阅读《傅雷家书》的感受特别开心:“当我向爸爸发出共读的邀请后,他连声说好,还开设了‘每日一问’,就是让我把看的书信内容概述一遍,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爸爸也会点评一二。”李怿民的父亲李志斌也说:“作为一名父亲,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教育、培养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来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在读了《傅雷家书》后,很受启发。”

  用文化经典

  浸润外来孩子的心

  方中良

  南湖创业学校校长

  1月举行诗词论坛,进行学科渗透诗词教育;4月去徐志摩故乡海宁采风;5月举行诗词文化艺术节,包括为建党90周年举行的红诗朗诵、亲子朗诵会和诗词背诵大王总决赛;6月举行端午诗词吟诵和迎接建党90周年诗词吟诵会;9月至12月举行“向理想出发”诗词朗诵达人秀;12月22日举行达人秀总决赛……这是南湖创业学校校长今年给孩子们设计的诗词教育活动。

  “怎样让外来孩子受到真正的素质教育,在学习中感悟幸福和快乐?”这是方中良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而诗词又是国学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优秀的诗词可以让这些跟随父母四处漂泊的外来孩子把心静下来,找到情感落脚点,增强自我完善的动力。与此同时,嘉兴深厚的人文底蕴也是这些外来孩子的学习宝库,嘉兴诗词文化可以使他们更快地了解嘉兴的历史,融入嘉兴的生活和文化氛围。学生第一故乡的诗词文化在此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和校园的和谐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方中良从2006年起,在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1400多名学生中开展了诗词教育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学校通过编写诗词教育校本教材、创立诗词段位升级制、举办学校诗词文化艺术节、召开诗词教育主题班会等各项工作,把诗词文化教育融入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让老师们高兴的是,开展诗词教育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明显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学校舞蹈队以诗词为主题编写的舞蹈获得了南湖区比赛中学组金奖和小学组银奖,学生诗词诵读节目获得了浙江省第四届青少年经典美文诵读大赛三等奖、嘉兴市国学经典万人诵读活动比赛二等奖。学校分别获得了嘉兴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嘉兴市中华国学经典美文诵读示范学校、嘉兴市诗词教育基地、连续三年“南湖区办学水平考核一等奖”等众多荣誉,这些成果在新居民子女学校中都是唯一的。

  方中良说起了自己难忘的一个细节。每年9月学校都会以爱国爱家乡爱亲人为主题举行迎中秋庆国庆品国学诵诗词主题班会活动,然后给每个学生发一个月饼。原本下午第三节课的主题班会结束时正是学生肚子最饿的时候,可是绝大多数孩子却手捧月饼走出校园。上前一问,学生说,自己饿一会儿没有关系,一定要把这么好的月饼拿回家与辛苦工作的父母共享。

  采访手记

  孩子的活力城市的实力

  2005年暑假,因为湖北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出自王国维的作品,30位高考语文表现出色的湖北学子专程来大师故居瞻仰走访。2010年2月上旬,嘉兴市文明办和嘉兴市教育局启动了国学经典诵读试点工作,特地选了嘉兴市实验小学、油车港实验小学、南湖创业学校等涵盖我市城乡中小学和新居民子女学校在内的7所学校首批试点。集我国传统文化之经典的国学近年来一直是个教育热词,也是个文化热词。嘉兴在全国兴起国学热之前就率先感受到了这样的氛围,而尤其可贵的是,在外界的国学热逐步降温的时候,嘉兴仍然保持着对经典的执著追求。有了国学传诵这样的风雅环境,还有关注孩子心理和家教方式的公益热线,这个城市给孩子们的是春风拂面般的呵护。

  嘉兴简称“禾”,是水稻的发源地。如果把孩子比成田野里那一棵棵禾苗的话,那么这些禾苗无疑是幸运的。因为这里有丰厚的土壤,有温暖的阳光和雨露。孩子是一个城市的未来,孩子的幸福不仅牵动着万千家庭的心脏,也检验着这个城市的软实力。禾城的孩子在文明中成长,因此充满幸福和活力,而孩子的活力,是师长们前进的动力,更是这个城市的真正实力。

来源: 南湖晚报   作者: 记者 沈爱君 漫画 张利昌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上海减负再出新招 “英语星级考”取消
·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实践操作考核举行
·我市再增7个高中学科基地基本实现全覆盖
·嘉兴学院举行几何、分析、方程国际会议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