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久居禾城还是初来乍到、当你置身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呼吸着这个城市温暖而清新的空气时,你会发现自己简直无法抗拒这座花香草绿的江南水乡城市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内心震撼:她是那样的清秀典雅、妩媚动人,又是那样的井然有序、朝气蓬勃。
十年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历程,已成为嘉兴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对于参与创建工作的人来说,十年来的经历是辛勤的汗水,而对于500多万新老居民来说,十年来的感受是润物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净化着每个人的心灵。市委副书记、市长鲁俊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关系全局的工作,是提高市民幸福指数的有效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综合平台,是促进城市全面发展进步的科学途径。”
十年的文明创建之路,凸显的正是科学发展观在党的诞生地的深度演绎。
创建改变人:
百万市民在文明中成长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嘉兴在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始终抓住“人”这个根本,围绕“创建为民、创建惠民”这一目标,把创建的重心放在查找差距和问题上,放在让市民得到更多实惠上,放在破解难点问题上,真正让市民在文明中受益、在文明中成长。
“以前去菜场买菜,杀鸡杀鸭的都没隔离,那味道让人真受不了。”家住市区新湖绿都的郭贵堂,每天都会去三水湾菜场买菜,谈起菜市场这些年的变化,他感慨万千,“现在,菜场简直赶得上超市了,地面整洁,摊位都分得清清楚楚。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的行为也不自觉地受到约束,再也不好意思乱扔果皮菜叶了。”
创建改变着环境,环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城市的内涵在创建中不断得以提升。
十多年前,嘉兴城市违章搭建现象严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行路难、饮水难、排水难等使得群众意见纷纷。围绕群众的这些“不满意”,市委、市政府一件件地抓落实,市容市貌整序、市政设施完好、交通秩序畅通、老住宅区整治改造……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使城市文明建设与满足群众需要形成“共振”。
曾经房屋破旧、杂草丛生的“城中村”——南湖周边区域,现在已是绿草如茵、碧水涟涟、花团锦簇、高楼耸立;当年道路狭窄的望吴门周围,如今已建起了4000多平方米的休闲广场,桥坡高陡的北丽桥变成了宽敞平坦又保留古朴风格的新北丽桥;昔日棚屋连片、道路坑洼不平的环城路早已变成通衢大道,路两边被各种花草树木装点得郁郁葱葱,成了禾城一道色彩斑斓的风景线;原先尘土飞扬的建筑构件预制场,现在成了市区最大的综合性生态公园——范蠡湖公园。禾城的夜晚同样璀璨夺目、魅力无穷,绿色、紫色交相辉映的彩色灯光长廊绵延在中山路上,亮丽迷人;西丽桥大草坪上,各色礼花灯照射下的树木、花丛、绿草,让人领略到了别样的自然之美;流光溢彩的勤俭大桥,让人触摸到了现代新城跳动的脉搏……如果说,人类一切努力的目标都在于获得幸福,那么文明便是通往幸福的一种有效载体。这种幸福感从哪里来?从市民生活的点滴变化中来。
闯红灯的陋习已逐步改变;公交让座已成普遍习惯;排队候车,依次上下车也已蔚然成风。如今,每一位嘉兴市民的心中都有着自己文明城市的标准,每一位市民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占道经营、乱堆乱放比比皆是,道路通行难,环境脏乱差。如今,昔日的“风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道路畅通无阻、路面干净整洁、经营秩序良好。在友谊农贸市场卖了20多年水果的陈先生说:“以前,每到傍晚就会到马路边摆摊经营,近几年,管理规范了,我们再也不好意思占道经营了。”
仿若一场跨世纪的文明跨越,在十年持续创建的过程中,党的诞生地嘉兴收获了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的硕果,自我超越,脱胎换骨。
创建凝聚人:
每个人都是文明的“酵母”
过去十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既是嘉兴市党委政府的神圣责任,更是嘉兴人民的共同梦想。创建使500多万新老居民铭记在心,时刻坚守,广大干部群众上下齐心,坚持不懈,做到合心、合力、合拍。
创建一开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就高度关注,市人大、市政协经常性地开展督查、调研,围绕创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路段责任包干和文明交通劝导,连周末也坚持值班;社区居民自觉行动起来,人人贡献力量,事事创先争优……全市形成了一条有效的责任链,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有人负责,有人落实,有人督查。
市民纷纷把创建活动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价值追求,一种发自内心的生活向往。出租车司机成立了“的士爱心车队”,开展关爱老人、服务高考、抢险救灾等志愿服务;嘉兴学院学子六年爱心接力,情系苗乡,捐衣助学,从不间断;市民自发组建“啄木鸟”队伍,行走大街小巷“挑刺”不文明行为……一颗酵母可以撑起整个面包,越来越多的市民认识到,每一位个体都是城市文明的奠基者,只有从“我”做起,“我”自觉不横穿马路、“我”不闯红灯、“我”不翻栏杆,城市的文明之光才能绚丽夺目,为此,他们把创建视为分内事而积极践行,从细节做起,以自己所在群体的“文明小气候”带动全社会的“文明大气候”。
文明培育了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走来走去,发现还是嘉兴最好,嘉兴城市干净,人们说话也很少听见大嗓门,几乎看不到嘉兴本地人当众打架斗殴。”海归博士高歌现在嘉兴一家生物医药公司工作,她说尽管在国外生活工作多年,但在嘉兴没有一种环境落差,也没有人在异乡为异客的疏离感。
让人民更幸福、让城市更文明,嘉兴追逐文明城市梦想的生动实践,映射着中国式城市向上成长的现实命题。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人员,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大大提升。
让创建成果全民共享,增强市民的归属感、信任感,这是嘉兴创建过程中一直着力突破的命题。嘉兴外来人口占本地人口的比例为全省最高,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暂住人口已经达到190万,每3个人中就有一位新居民。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嘉兴的人口密度已是全国的10倍多,浙江省的2.5倍。面对越来越大的城市负荷,嘉兴积极统筹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关系,使两者和睦相处。近几年,我市研究出台了若干加强外来人口服务和管理的政策,给予外来人口更多的人文关怀,引导外来人口诚实劳动、守法经营,并及时纠正拖欠、克扣工资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等损害外来人口利益的行为,基本实现了“零欠薪”目标。同时,还想方设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等难题,让外来人员在嘉兴能够安居乐业。新居民在融入嘉兴的过程中提升了素质,他们也成为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参与者、监督者,文明形象的塑造者、维护者和社会新风的倡导者、传播者。
十年创建,凤凰涅槃。城市在变,人也在变。从部分市民一度不热心、不理解到越来越多市民衷心拥护、全力支持,嘉兴文明创建的民众基础更厚实;从硬件文明到软件文明的拓展,嘉兴的文明之路走得更均衡更协调;从单项创建到系统联创,嘉兴的城市文明得到更全面提升。如今,文明已经融入市民的血液中,化成自觉的行动,随时随处都唱响着和谐美好的赞歌。
创建提升人:播撒文明的种子
文明城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也是永不竣工的民心工程。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十载追梦岁月里,嘉兴历经奇迹般的城市蝶变,文明的故事由此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持续展开,为嘉兴这张城市名片增添了更丰富的内涵和神采,文明的内涵也被不断地丰富和延展。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觉得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就是文明了。后来,要求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好像追求永无止境的,现在更多的是做一些内化于心的事情。”南湖街道桂苑社区党委书记吴亚萍说,创建抬高了人们的眼界,丰盈了人们的内心,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很多东西最怕的是习以为常,现在看到脏、乱、差,居民自己首先不习惯了,所以不用多说,他们会自觉清理。”
因为人们对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他们也学会苛求自己做得更好。而市民素质的提高、个体公民意识的觉醒,凸显了嘉兴这座城市文明的风骨。
我们常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规模宏大、涉及面广,需要全市动员。正因如此,嘉兴在具体的创建工作中,没有将“创建”口号化、空泛化,而是找准抓手和落脚点,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要求和指标,结合本行业、本部门工作,查摆不足以迎头赶上。
如“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即为该评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务环境还是城市整体文明的先决因素之一,这是因为,一方面,公职人员所处岗位,往往是公共服务的“窗口”,其工作成效不仅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福利、城市的和谐,亦将直接决定嘉兴创建的成效;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角色的原因,在老百姓心目中,公职人员往往代表或代言政府,其一言一行客观上对广大群众具有某种感染力和示范性,进而对整个社会风气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嘉兴市全力打造“三高三低”软环境品牌,即创业创新高地、城市文明高地、人居安全高地和低商务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每年开展软环境问卷调查,并在市、县两级建立了覆盖面广的软环境观测网络,全方位收集软环境信息。机关公务员身先士卒,立足本职工作,勤勉行政、高效行政,以“守土有责”的自觉意识打造政务文明。禾城市民在更和煦的阳光之下,享受更完备的社会福利,一个文明高效、勤政廉政的党政机关形象也矗立于百姓心中。
创建启动后,许多人问:“创建能给嘉兴带来什么?给市民带来什么?”
数字很难概括提炼。我们只是清晰地看到一座城市由内而外的巨大改变。十年创建已让嘉兴在践行公民道德中提升了市民素质,在深化共建共享中促进了社会融合,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激发了社会活力,在增进民生福祉中提升了市民幸福感。嘉兴连续五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市”,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城市。
十年的梦想,十年的荣耀,向文明梦想的追逐一路走来,现代城市文明的轮廓日渐清晰。在嘉兴这块红色的大地上,演绎了一幅幅摇曳多姿、风采迷人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