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点】:新塍镇思古桥村
【村民愿景】:“希望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找到新的盈利模式,不要被新趋势淘汰。”
【村庄速写】:新塍镇最西面的思古桥村与江苏交界。尽管不是养猪村,却有苗猪贩销户近300户,年运销苗猪10万头。他们奔波在周边城镇乡村,培育出“浙北第一苗猪市场”。
李洪泉便是苗猪贩销户中的佼佼者。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记者来到李洪泉的家。一进门就看见院子中央摆着装运苗猪的铁笼子,车库里停着自家的面包车。在李洪泉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他存放苗猪的仓库。5个水泥砌成的猪圈只有一个里面还有几头苗猪。“这几头是人家前阵子挑剩下的,只能养大再卖。”李洪泉解释说。
李洪泉自家猪圈后面是一条河,河边还泊着一只木船,李洪泉指着木船告诉记者:“20多年前我就划着船去贩猪了!”据李洪泉讲述,思古桥村贩运苗猪开始于30多年前。“开始只是单独一家养的母猪产下的小猪拿去外面卖卖,后来逐渐发现了其中的商机,规模便逐渐壮大。”李洪泉说,现在的思古桥村每年有8000多万元的苗猪销售额,户均收入10万元到20万元。
在水路四通八达的时候,很多像李洪泉一样的贩销户划着船从洛东港出发,在平湖收购苗猪,再贩运至湖州等地出售。“在信息不通的时代,每公斤能挣个6元到8元的差价。”李洪泉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地方开始修路筑桥,有些地方船舶过不去,于是船舶贩猪的方式逐渐被淘汰,而改用了汽车。汽车贩运不可避免地提高了运输成本,贩销户的利润开始走低。
近几年,随着通信方式的进步,苗猪的信息日渐透明化,生意越来越不好做。“贩猪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买卖双方的信息障碍,说白了就是挣差价。从前是只要会捕获市场信息,生意就能做好。那时候,我一年能跑50趟左右,每年贩运将近3000头苗猪。”李洪泉说。
利润空间逐渐缩小,贩猪业竞争日趋激烈,用李洪泉的话讲:“原来我去收猪都是养猪户请我吃饭,现在我得请他们吃饭了。”靠着传统方式生存的贩销户开始思考如何转变,大家希望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找到新的盈利模式,不要被新趋势淘汰,让苗猪贩销户的故事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