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今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任务新要求。校园文化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学校的活力和灵魂所在。从今天开始,我们以南湖区中小学为范本,走读校园文化,推出系列报道,感受品牌文化的教育力量,品读党的诞生地教育在文化的传承、文明的熏陶、人格的塑造、人性的开启中如何创造特色,不断丰富和提升内涵。
没有宽敞的建筑,没有奢侈的布景,没有昂贵的道具,三水湾小学,十多年来默默矗立在城市的一个角落。然而,就是在这里,每个孩子都是主角,太阳能工作室、露天图书吧、南湖少儿邮局、绿色能源实验区、微笑天使墙、两亩三分地、雨水回收站、书法长廊……走进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因地制宜建设的各种教育场景。从玩乐的天堂,到知识的海洋,再蔓延成校园的文化,每个学生都浸润在丰富、自然、愉悦、充满智慧的“生活空间场”中,在不知不觉中润泽生命、丰实智力、启迪智慧。
有人说:“这不就是寓教于玩吗?”
是的,这是玩。但在这些物化的载体背后,一种教育思想在散发光芒。养兔子、找蟋蟀、喂蚕宝宝、卖小青菜、烧野米饭、收集太阳能、检测水环境、培育湿地植物……三水湾小学构建了一条回归自然的场景式教学路径。它让老师的教育阵地从课堂搬到了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刻板的“教材”变得灵动和丰富起来,原本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变得可触、可观、可感,教学被赋予了亲和力,由此带给学生们磁石般的吸引力。孩子们的学习由此变得斑斓有趣起来,因为他们走出了课本的世界,感受着阳光的温度和泥土的芬芳,在大自然中领悟鲜活而生动的知识。这是玩乐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其中有着求知的渴望,有着发现的乐趣,有着成功的喜悦,更有着恍然大悟时的那份畅快淋漓。
由此,建校十多年的三水湾小学,学生送走一批又一批,但不管走到哪儿,他们记忆留下,文化留下,传统留下,精华留下,积淀了魅力。
教育只有遵循人的最真实最自然的生命本意,去发展和开掘每一个学生生命最绚烂的也是最初的辉煌,那才是最有持久力和竞争力的。三水湾小学做到了,校长卜海峰说:“我希望我的学生有机会玩,有机会去发现和参与这个世界,所以我便想尽办法给他们提供足够的阳光和泥土。”她认为,每个孩子都像一颗豆子,需要有人把他放在有湿度、有温度的地方,他才会茁壮成长,所以校园里的很多场所都被称为豆豆,像豆豆少科院、豆豆植物园、豆豆环保协会等等。
三水湾小学的“玩”不是单纯的玩,每一项玩的活动背后都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赋予了学生一种最本真的教育。两只鸵鸟的死亡,由此联想到环保绿色教育,于是有了绿色低碳校园的践行,这一切无不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就是一种生活,原生态的教育应根植于“教育生活”,它让教师和学生最广泛、最直接、最主动地参与,由问题到课题,由课题到科学探究,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更多的是培养一种科学素养。全校师生充满诗意地去做每一件事,在一切回归自然的状态中,把责任、生命同求知放在一个共同的教育平台,沉淀敏感,摆脱喧嚣与浮躁,充满情感又融入理性思维,唤醒学生的求知意识、责任意识和生命意识,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种质朴大气、自然天成的文化内涵。
一个人成长更多地来自精神的影响,一个学校的成长,更多地取决于学校精神的熏陶。最近,三水湾小学有8名学生参加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论文答辩活动,与中科院院士等重量级人物面对面答辩交流。“我不要求孩子们一定要获多大的奖,只希望这次难忘的经历能成为他们不断探究的动力。”卜海峰说,教育有着自己的规律,她不愿意为了社会某种功利的期待刻意去雕刻什么。“我希望通过一项项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不断唤醒学生的价值感。一个人有价值才有自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突出强调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怎样从娃娃抓起?三水湾小学给了我们一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