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张作明的“船”奇人生 手艺精湛名气已经传遍了十里八乡

2011年12月1日 08:44 [ ] [打印]

  一个人,半个世纪,造了近千条大大小小的木船。上海青浦、江苏太湖、扬州瘦西湖、嘉兴南湖、桐乡乌镇……方圆百里水乡,造船人张作明的船随处可见。

  张作明已经70岁了,是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胜丰村人,家住圣堂港。相比之下,圣堂港这个地名显然更为著名。历史上,这里的造船史超过了百年。而张作明的家族从清朝的时候就以造船为生,几代人都是远近闻名的造船能手,张作明是第四代传人。

  沿用古老工艺

  由于手艺精湛,为人厚道,张作明的名气已经传遍了十里八乡,很多人都来找他帮忙做船。

  从选择主木料、做定心板到制作船身、船头、船桨,直至验缝、上漆、下水,张作明都在家独自完成。家里好几间屋子都堆满了各种木料和工具。

  这几天,张作明正在为附近七星镇的渔民造一艘4.5米长的小船。一艘基本成型的小船静静地躺在一个木架上,船身是由一块块表面粗糙的木板通过铁钉固定起来的,旁边散落着各种铁钉、麻纤维、胡琴钻、斧子、刨子、木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杉木的清香。

  只见张作明熟练地将已经做好的油灰涂到木板缝隙里,再塞上一层细细的麻纤维,然后继续在上面抹上一层油灰,然后抹平。只要再刷几遍桐油,晾几天,船就可以下水了。他双手黝黑而粗糙,手背上青筋暴起,一看就是常常做手上活儿的。

  从15岁到现在,张作明这双手,已经制作了近千条木船。“木头要弯,要有弧度,”张作明比划着说,每种船都有不同的要求,捉鱼船要弯点,船头船尾尽量上翘,船底做得细,这样速度比较快。而摆渡船的话,最看重的是平稳,货船就要做得大一点。

  在张作明家里,到处都是现在已经不多见的工具。据了解,光大铁钉就有三种,一条小乌篷船需要600多枚。而这所有工具,包括油灰,都是一辈辈传下来的。比如一种毫不起眼的黄色油灰,就是张作明自己做的。张作明家有一个大捣臼,将石灰和清油放在里面,用几斤重、一人高的木棒,连续舂3个小时,油灰就成型了。而正在造的这条小船,需要8斤油灰。这样一条船,需要20个工作日才能完工。

  张作明还有一个小本子,上面一笔一划地记着每天的工作情况。随手翻开一页,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某月某日,交船一只,收入2000元;某月某日,老赵家船刷漆;某月某日,去杨庙(地名)买木料……

  从渔船到游船

  在张作明的记忆中,他15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到处给人造船,苏州、无锡、上海都去过。当时的圣堂港,家家户户都造船。“天还没亮,小河上朦朦胧胧的雾气还没消散,就能听到各家各户传来的丁丁当当的敲打声,大家都开始一天的劳作了”。

  当年最繁忙的时候,四面八方的船通过大运河汇集到这里,等着检修、上漆。不少人就简单地搭个露天工棚,每个人都晒得像烤鸭。而要新做一条像样的船,最少需要十几天时间。

  “当时只要造大点的船,不管是第一天开工还是头一次下水,村里人都认为是大事情,都要看黄历,选好日子,放鞭炮,搞得热热闹闹的,像过节一样。”张作明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生意最红火。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家家户户都需要自己的渔船,而且有几个儿子就要几条,来找我的人特别多,每天晚上都要做到深夜,还有不少人找我当学徒。”回忆起当时的盛况,他颇有些得意。虽然想当学徒的人不少,但张作明还是本着不传外人的习俗,将一手造船技艺都传给了两个儿子。“会造船,是一门了不起的手艺,不少姑娘都想嫁给我儿子”。

  2000年以后,渔民渐渐上岸,也逐渐出现了水泥船、铁皮船和大大小小的造船厂,来找张作明的渔民逐渐变少了。但游船、环保船等各式各样的船逐渐多了起来。

  现在,每年张作明修缮的船有20多条,做的船大约十几条。虽然数量不多,不过不少都让他觉得很有意义。“为嘉兴市区环城游做过两条游船,替海宁斜桥做了四条用于河道环保的工具船,参与了南湖红船的修缮,还亲手做出了红船……”他说,“可惜没有留下任何照片”。

  担忧手艺失传

  眼看着身边造船的人越来越少,张作明常常面临困境。“曾经有个外地的旅游景区的人找到我,一开口就让我2个月内做出30条游船,我说根本来不及,也找不到懂的人帮忙,他们后来又来找我很多次。”这样的情况往往让张作明有些无奈,附近懂造船的现在只剩下自己一家,而两个儿子都在给人打工,自己一个人没办法完成这种大订单,只能放弃。

  还有另一件事也让张作明印象深刻。前几年,一家公司找到他,请他制作一条比较特别的游船。他后来才知道,这家公司出了2万多元买下他的船,一转手就卖了20几万。“倒不是因为钱,就是心里不舒服。”他表示。

  张作明的抽屉里,收藏着两个本子,一本是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证书,一本是嘉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造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证书。

  说起将来,张作明不无担忧地说,“或许会失传”。他这一辈兄弟姐妹6人,原本4个男孩都学造船的,后来生意越来越淡,3个兄弟都转行了,只剩下他一人。现在,造船已经变成了一门仅够糊口的手艺,会造船的老人逐渐逝去,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种又苦又累又赚不了多少钱的事。“上个世纪80年代一条船卖800元,现在同样一条船卖2000元,算下来每天几十元工钱,收入太低,儿子们都情愿出去打工。”张作明说。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 李茸 报道组 吴桂潮 董时纲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依托自然人文资源串珠成链点线面相结合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朱彝尊文化节开幕式举行 以“美丽乡村”文化走亲活动为主题
·展示“美丽乡村” 2011朱彝尊文化节开幕
·定格新农村 “美丽乡村”文化走亲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