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户种粮 村民务工 天福村里人人忙
良田沃野,稻香喜人,不少老年人在田里辛勤忙碌着。新塍镇天福村,这是秀洲区最西边的村子,再过去200多米就是桐乡市了。
地理位置的偏远,经济基础的薄弱,使之成为坚守农业传统的村。“除了打工,种粮、养蚕、养猪是我们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村书记夏子才介绍说,快到晚稻收割的季节了,田里劳作的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了。
全村占地7.6平方公里,从1999年开始村庄土地整理,流转出1万多亩土地,种粮5000多亩,蚕桑1000多亩;2003年实施“康庄工程”修建村道,建成5米宽的到村沥青路,2米多到组的砂石路;每年组织2次的养蚕辅导班,帮助村民不断调整种植结构……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已经在村里担任村干部20多年的夏子才如数家珍。
土地流转收取租金,年龄大的人为种粮大户打工,年龄轻的外出工厂打工,这里的人们有了新的生活方式。种粮大户杨海泉承包了212亩田地,今年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在我这里打工的基本上是本村的老年人,一般每天60-70元的工资,眼下正是忙的时候,男工已经是100元一天了。”杨海泉笑着说,自己每年的纯收入能在10万元左右,也为村里老年人就业做出了贡献。
“今年全村养蚕有3000多张,20多个种粮大户的收成看好,外出务工的村民占了三分之二,打工收入也不错。”夏子才说,现在老百姓最盼着把村庄道路拓宽。村民们对土地情感深厚,下一步也要因地制宜地做好土地流转,这是今后村庄的发展趋向,他表示,要创造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
从船到车 抢占先机 思古桥村苗猪欢
该村尽管不是养猪村,却有将近300户做苗猪贩运生意,年运销苗猪10万头,这就是新塍镇思古桥村。
从二十八年前的几个人做苗猪生意,到现在每年8000多万的苗猪销售额,户均收入10-20万,勤劳精明的思古桥村民奔波在周边城市,培育出了浙北第一苗猪市场。“以前是用船从平湖那边贩运苗猪,到湖州等地出售,一斤能挣个3-4元的差价。由于修路筑桥,很多地方船舶过不去了,现在都改成汽车贩运了。”村书记王海林介绍说,全村有三分之一的贩卖苗猪大户,规模很大,已经具有了调控长三角苗猪市场的能级。
“以前信息不发达,聪明的人会捕获市场信息,生意好做。那时候,我一年能跑50趟左右,每年贩运将近3000头苗猪。我是全村第一个安装固定电话的,后来有了BP机、手机、网络,我都先人一步的使用上,做这个生意,信息很重要。”苗猪贩销大户李洪泉介绍说,现在信息公开透明了,也有了猪行,做这个生意的人也多了,加上成本上升,利润变薄了。
不过,多年来集聚的思古桥村品牌效应,越来越规范的苗猪市场,给苗猪贩销户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我们正在根据市场发展,积极探索多种可行的营销模式。凭借对行情的熟悉,对养猪户和苗猪买主的口碑,目前的发展势头是积极平稳的。” 李洪泉说,今年的苗猪市场好,他已经贩运5000多头了,每车贩运60多头,车均净赚万元以上。
说不尽苗猪情,诉不完生意经。缓缓流动的洛水港,古旧残破的小木船,在李洪泉的猪舍外,记者感受到了思古桥村苗猪生意的渊源。如今,对苗猪,这里的人们已经有了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