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来了!”昨天,凤桥镇庄史村图书流通服务站又收到了一批图书,这些书都是从嘉兴图书馆凤桥分馆发来的,在南湖区,这样的村(社区)图书分馆已有13个。如今,一个涵盖镇,包括部分村、农户在内的三级公共阅读服务网已在南湖区建成,即使地处再偏僻的自然村,村民也能在家门口享受阅读的快乐。
250多平方米的庄史村图书流通服务站分成三部分,除了图书阅览室,还有可容纳近70人同时上课的文化信息共享室以及42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一整个上午,管理员李传军都忙着整理新到的图书。4大捆图书散发着新书特有的淡淡墨香,除了孩子们最爱看的彩色漫画、故事书,还有不少是种养方面的技术书和时下流行的小说书。李传军一一给图书贴上磁条,然后将资料输入电脑,再按类放上书架。如今,这个村图书流通站已有各类图书8000余册,人多的时候,几乎找不到空位子。
如何让农村居民也过上丰富的文化生活?这几年来,南湖区下了不少功夫。从2006年开始,该区就在所有村、社区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室),在配备体育活动室的同时,按不少于人均1册的标准设立图书阅览室,到去年年底全区已创建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4个、市级文化示范村(社区)18个。
2007年,抓住我市按市总分馆制建设模式打造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机遇,南湖区采用改扩建的方式在全区5个镇均设立了图书分馆。2009年,随着余新镇长秦村成立全市首个图书馆村级流通站,到目前全区已建立村(社区)图书分馆13个。镇、村(社区)分馆图书采用通借通还的方式,一些读者想要看的书,如果这个分馆没有,可以从其他分馆调过来;同样,在市图书馆借的书,也能就近到附近的村、镇还。
农民居住较分散,为打造“360”图书服务网络,让地处较偏僻的村民也能享受到这项服务,南湖区在设点时进行了周密的考虑。区委宣传部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在设立图书服务站时,各地优先考虑农民、外来务工人员人口集聚度高、需求量大的地方,对一些较偏僻的村,这几年利用南湖区推出“六六群众工作制”的机遇,在600户中心户家中设立报刊栏,有条件的中心户家里还办起了农家书屋,区里通过开展书香新农村先进农家书屋评比等活动加以推进。
“现在想看啥书都借得到,而且还蛮方便!”一些农民高兴地说。浙江中法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本地、外地职工4000名左右,村里到镇上较远,骑电动车也要20多分钟,不少外地员工业余时间只能在宿舍里打打牌、看看电视。自从企业和所在地的庄史村成立图书流动站后,员工特别是小青年们下班后有了好去处,每到寒暑假,阅览室更成了孩子们遨游知识海洋的好地方。“连打架斗殴的事也少了。”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目前南湖区已成立镇图书分馆5个,累计建筑面积5130余平方米,藏书约169500册,阅览流通量近57.6万人次。
阅读延伸:为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南湖区一直注重文化阵地建设,近年来通过软硬件建设,全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南湖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实施意见》及系列考核、管理办法,严格落实“一比一”配套奖励政策和“人均一元”的以奖代补政策,有效激励和推动了全区各镇(街道)、村(社区)两级文化阵地建设。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南湖区投入文化建设资金1.2亿元,全区文化活动中心(室)创建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率、镇(街道)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创建率均达到了100%,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凌公塘文化主题公园、嘉兴市国际网球中心、区文化馆新馆等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