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走街串乡】记录感动 中残联主席张海迪走进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2011年10月13日 17:37 [ ] [打印]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与孩子们互动。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写下对秀洲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希冀。

   秀洲新闻网10月13日讯 张海迪,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她现任中国残联主席,还曾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她的事迹,感动了千万人。今天上午,她来到了秀洲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参观指导这里的残疾人工作。

  个性化辅助器具

  能让残疾人心情快乐

  张海迪在市、区相关领导的陪同下认真观看了秀洲残疾人事业的宣传片。“目前,我们秀洲已建成118个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康复站,社区覆盖率达到100%,在全市率先打造了‘十五分钟康复圈’。”区残联理事长施根荣介绍道。“你们的残疾人工作做得不错。”张海迪由衷发出了赞许之声。

  “自尊对残疾人是非常重要的。残疾人不仅需要标准化的辅助器具,也需要美观的器具。”张海迪对发展残疾事业道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说,残疾人也热爱生活,也有美的追求。“比如可以根据不同的残疾人群的需求制作出富有个性化、符合他们自身审美需求的轮椅,这样残疾人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快乐。”张海迪的话让在场的人都为之一振:一颗真正博大的心灵,才能为广大的残疾朋友考虑到每一个生活上的细节。

  鼓励“粉红阿姨”  

   要向南丁格尔学习

  大厅的3-4楼是嘉兴市脑瘫儿童引导式教育基地。这是在省残联的支持下建成的全市第一家为脑瘫儿童提供全方位康复服务的专业场所。张海迪来到了基地,这里接受康复治疗的孩子争先恐后地说:“阿姨好。”张海迪亲切地和孩子们问好致意。

  张海迪来到一位“粉红阿姨”(即康复引导老师,因为身穿粉红色制服,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粉红阿姨”)身边,和这位年轻的女孩交流起来:“你是哪里人?是哪里毕业的?”这位“粉红阿姨”告诉张海迪,她是嘉兴人,毕业于浙江特殊教育学校。张海迪又问了她一些日常康复教学和孩子们的饮食起居情况。张海迪微笑地对她说:“你从事的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事业,你要向南丁格尔学习。”

  张海迪在和一位在场的年轻妈妈的交谈中得知她6岁的孩子在这里经过半年的治疗已经有明显的好转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鼓励这位妈妈:“作为家长,你一定要对孩子的康复有信心。”

  永远爱残疾孩子

  把阳光洒在他们身上

  张海迪坐在一群孩子和“粉红阿姨”中间,和她们一起虔诚地折起了千纸鹤、帆船。她和孩子们一起将折纸贴到了一幅背景为大海的画板上。“希望你们都能快快长大,展翅高飞。”张海迪对在场的孩子们表达了良好的祝愿。

  星星点点的千纸鹤、帆船将蔚蓝色的画面装点得格外好看。张海迪在画面上郑重写下了这句话:“让我们永远爱残疾孩子,把爱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生命就是很独特的。它既有完整的形态,也有不完整的形态。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多样性的时候,就会感受到一些承受病痛或者残疾的孩子,他们值得我们用同情和关爱去让他们更好地生活,快乐地生活。”张海迪动情地说。

  最后,一张大合照将张海迪和在场领导、工作人员和孩子们的笑脸真实记录了下来。这一刻的美好让人动容。

来源: 秀洲新闻网   作者: 俞佳 摄影 董时纲    编辑: 俞佳

 相关稿件
·一样的梦想一样的精彩 残疾人运动赋予体育更深厚的精神内涵
·精心烹制美食 服务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
·全国残疾人运动健儿汇集嘉兴 各项准备全部就绪 热忱欢迎八方来宾
·21名残疾人下月起在家门口上大学 既圆了他们的梦,也是一次提高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