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5时,吉水路小公园门口。一个中年男子舀了一勺面粉糊,手上竹签一转,磕一个鸡蛋,刷层甜面酱,撒上各式调味料和香菜末,铲刀熟练一划,三两下就是一个喷香滚烫的蛋饼。
摊主叫孙耀军,5年来,他和妻子天天4时半起床,5时出摊,直到9时半左右才收摊,有时还做萝卜丝饼。但就是这样一双熏染着浓浓油烟味、印着重重伤痕的手,却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行草,他还是南湖区书法家协会会员。顾客们也许不会知道,每天坚持练习几个小时的书法,孙耀军已经坚持了半个多世纪。
三度“重生”
孙耀军从8岁开始练习写毛笔字,50多年来从未放弃,但曾有3次,他“自废武功”从头练起,为的只是想离自己的书法之梦更近。
“小时候没有专业老师教,全靠临帖。”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一本《柳公权楷书字帖》孙耀军用了十来年,每天练两三个小时雷打不动,连下乡时都没间断。直到1978年,一次书法比赛中,他突然发现自己运笔的起落、构架全不得要领。
自己十多年的苦练却发现全错了,孙耀军几个晚上没睡着。几天后,他找来颜真卿字帖重新练,慢慢地,也在一些书画展中获得好评,让他颇为得意。但36岁那年的一场书法讲座,却让他再一次失眠。这次讲座让他猛然发现自己之前20多年的练习只是“写毛笔字”,而不是“练书法”。
看来“闷头游”不行。于是他一边按着老师所说的进行改进,一边大量参观各类书法展览,每当听说哪里有书法高手,必定赶去请教。几年下来,他的字也渐渐有了些“专业风骨”。但4年前在与几名书法高手的交流中,他又意识到自己曾经坚持的“行草要快”也许是错的,“字有些‘飘’,不够力度。”于是,他再次“转型”,慢下来,仔细琢磨每个字的构架、断续,努力让每个字形神兼备。
孙耀军说,每次意识到错了,都很痛苦,但是改变之后发现有收获就又高兴起来,“能进步总是很开心。”
无奈“卖字”
2000年,孙耀军和妻子双双下岗,没了收入来源,儿子眼看着要读大学了,处处要花钱,最困难的时候,他和妻子每顿饭只有一个菜,但习字未辍,宣纸买不起了,就用毛边纸,再不行就想办法讨来香烟纸练。孙耀军收藏有两幅名家书法真迹,每幅都价值数万元,也有人出资想买,但他从没动过卖的念头,“钱没了可以再挣,可这些字没了就再也弄不回来了。”孙耀军说。
他做小吃生意后,有朋友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去教孩子学书法赚钱,不比做蛋饼轻松么?他的回答很简单:我自己都写得不够好,怎么能教别人呢,这钱赚得不安心。
他唯一靠字挣钱只有一次:儿子要读大学,家里实在经济紧张,恰好有旅行社需要一些扇面。他接下了这笔生意,每天花3个多小时,整整2个多月写了2000幅扇面,挣回来8000元钱,总算解了家里的燃眉之急。
今年下半年,孙耀军准备和几个同好的朋友一起组建一个小小的书画社,更专心地进行书法练习。“有交流才会进步,真的喜欢就不会觉得辛苦。”孙耀军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