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好几天,平湖市独山港镇韩庙村的陈水英都没睡好觉。47岁的她感到从来没有过的沮丧。7天前的一场暴雨,使她养的鸡死了3000多只,损失了8万多块钱,这使她几天来心事重重。
昨天下午,她把鸡舍里一只刚死掉的鸡扔到墙角,呆呆地看着空落落的鸡舍,无奈地向记者苦笑:“我这回恐怕真的翻不了身了……”
一场突然而至的暴雨,将一个勤劳苦干的养殖户和她的家庭逼到破产边缘。几天来,记者蹲点采访,零距离感受一位养殖户灾后艰辛的自救、四处的求助和艰难的生活。
8月25日 星期四 暴雨
“快!快!赶紧把水泵装好!”8月25日中午时分,看到水不断地往地势低洼的鸡舍涌,陈水英急了,赶紧叫丈夫高金华出来帮忙。
高金华11年前下岗,因为身体不好一直没再工作,一家人没了生活来源。没办法,陈水英只好在2007年回到独山港镇韩庙村娘家,搭了两间简易房和鸡舍,搞起养殖,勉强维持一家开销。
不过,尽管那天多了丈夫做帮手,陈水英还是眼睁睁看着鸡舍里的水越积越深。雨实在太大了!面对平湖20年一遇的暴雨,他们的两台小水泵根本无济于事。下午2点多,屋后的小河满了,水一下子涌进他们的简易房和鸡舍,3500多只鸡在水里挣扎,挤作一堆。不到半个小时,大半的鸡都死了,淹死的、踩死的,堆成了小山。水退了之后,鸡只剩下500多只。“5万多元买鸡苗的钱、3万多元鸡饲料钱,全打了水漂。”陈水英说。
8月26日 星期五 晴
第二天好不容易天晴了,水慢慢消退。可随着气温升高,继续有鸡死掉。之前被水漂起来的鸡粪、饲料经太阳一晒,散发出阵阵恶臭。
死鸡沿墙角堆成了小山。陈水英用农用三轮车把死鸡运到镇里专门收集处理死家禽家畜的地方。尽管难过得说不出话,她还是坚持来回运完了9车死鸡。
8月27日 星期六 晴
第三天,陈水英和往常一样,凌晨4点多就起床了。剩下500只鸡,她还得照常早起清理鸡舍,加水加料。
“养鸡的苦,没人知道。”陈水英说,几年来,她一个人住在这儿,里里外外一把抓,一天做一次饭,分两顿吃。
“如果情况好,每只鸡养几个月能赚七八块钱,一年也能有十几万元收入。”她说,本来这批鸡准备“十一”上市的,批发价每公斤14元。“如果顺利上市,我就能如期还上4万块钱贷款了。可现在,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几年,陈水英养鸡都不太顺利。
2007年,陈水英带着全家十几万元积蓄回来养鸡,去年刚刚情况好点,就遭遇禽流感,5600多只鸡、1000多只鸭全死光了,损失11万多元。
跑断腿、说破嘴、求人担保,她好不容易贷到了4万元支农小额贷款,买鸡苗、买饲料,起早贪黑地干活,本指望今年缓口气,没想到一场暴雨又让8万多元打了水漂。
考虑到养鸡风险大,今年,陈水英又种起蘑菇。为了建大棚,她找遍亲友又借了5万元……“辛苦几年,我十几万元存款没了,现在还欠十几万元债,真还不清了……”
8月30日 星期二 晴
然而,生活还得继续。几天来,陈水英还是一样十分忙碌,手头活儿做不完;心里头,她时时刻刻在盘算着那笔账。
自己很难解决问题,她决定求助。中午,她找到韩庙村村委会主任,村主任很同情她,但爱莫能助:“遇到天灾,我们也没办法。”
陈水英又去请教村里的其他养殖户。韩庙村的养殖户不少,养猪大户就有好几家。可人家告诉她:“没办法,没有补助,也不能参加农业保险。去年有个养猪大户死了50多头猪,也只能自己承担损失。”
9月1日 星期四 晴
因天灾遭受损失,农业养殖户除了积极自救,到底还有没有社会救助保障机制?带着陈水英的困惑和期盼,记者到各个相关部门做了一番调查。
调查之一:农业保险
众所周知,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农业灾后恢复生产中能发挥重要作用。从2006年开始,浙江省开始逐步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参保农户灾后可得到生产成本至少50%的赔付。全省的第一单保险赔付就产生在桐乡。
“但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目前以保大灾、保大户、保主要品种为主,还不能覆盖所有散户。”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嘉兴分公司副总经理沈承章告诉记者,农业养殖风险较大、保险费率较高,是由财政补贴50%~60%的政策性保险,一般只有经主管部门审核通过的农业大户才可参加。
以平湖为例,平湖市财政每年要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100万元左右,除100来户大户参保外,众多养殖散户目前还无法参保。
调查之二:农业灾害救助
“农业大户的参保率也不到一半。”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张娟敏证实,“目前,我市也还没有农业自然灾害救助的机制。”
张娟敏表示,为避免农户因灾返贫,农业灾害救助也是近年来讨论得比较多的话题,但是,救助金从哪里来?如何惠及更多农户?相关机制仍有待完善。
调查之三:小额贷款
目前,陈水英最希望能再贷到一笔小额贷款来救急。“再不行,9月底马上要到期的那笔贷款能不能缓一缓?”
记者了解到,一般支农小额贷款都必须贷款人手中有项目,有担保人。陈水英去年借的贷款如果逾期未还,她这次再申请贷款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采访手记
农业救助体系亟待完善
像陈水英这样因自然灾害导致血本无归的农户,究竟谁能帮一把?这是亟待思考的课题。
因为,她是在我们人均GDP逼近10000美元大关、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同时,同样真实的生存状态;因为她生活中的重担和忧愁,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重点关注的、带着体温的“民生”。还因为,农牧业生产遭受自然灾害打击不仅可能导致农户因灾致贫,影响农民种养积极性,还会造成一定时期农副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的波动。在灾害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帮助农户恢复生产,对保护农民种养积极性、保障农副产品市场供应具有重大意义。
应该说,嘉兴在此领域已经作出不懈努力。全市正全力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各县(市、区)财政每年予以补贴。同时,嘉兴市财政还积极支持建立订单农业风险救助基金,通过推广订单农业等方式,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
但也应该看到,农业保险的覆盖面还太小,那些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散户,多半不能参保。农户融资的渠道还不够多,农民灾后自救、增收乏力。农业灾害救助领域还几乎是空白,使因灾返贫仍不能完全避免。
为此,我们亟需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市场共同作用的农业灾害救助体系,保障农民基本生存、促进农民科学发展。政府作为众多公共资源的拥有者,在农业灾害发生后,应当发挥救助的主力军和兜底作用,建立长效救助机制,努力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同时,还应引入企业、市场化的救助理念,比如进一步推广并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建立农户与龙头企业风险共担的机制。另外,还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支撑体系,引导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部门开展农业灾害救助专项贷款业务,充分发挥金融部门的杠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