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教育天地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普通会计工作难找 学校和家长都需"微调"

2011年9月1日 09:53 [ ] [打印]

  记者从昨天举行的全市职成教工作会议上获悉,这两年我市中职教育发展形势喜人,一些热门专业尤其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在为迅猛发展高兴的同时,教育部门的专家从我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中职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建议中职学校设置科目、家长为孩子选择专业时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在校中职生近6万

  近年来,我市中职教育迅猛发展,在校生数量逐年增加,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近6万人。据介绍,我市目前有各类招收全日制学生的中职学校23所,其中市本级有5所。这些学校中在校生人数超过1200人的有15所,这15所学校全部为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3所。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5个、省级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14个、省级公共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专业30个。目前我市23所中职学校开设了16个专业类别中的75个专业,其中财经商贸类和加工制造类就读学生最多,分别为11692人和11628人。

  

  会计专业最热

  在各校所开设的75个专业中对应第一产业的有3个专业,在校生623人;对应第二产业的有24个专业,在校生15452人;对应第三产业的有48个专业,在校生39107人。在75个专业中,会计专业在校生为6312人,排在第一位,随后依次为护理、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学前教育、药剂、服装设计与工艺、旅游服务与管理,这十大专业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58.17%,其中前七个专业的学生就占到了在校生人数的一半。

  嘉兴教育学院职业教育研究处的老师认为,这样的比例和结构存在缺陷。全市就读第一产业对应专业的在校生严重不足,就读第二产业对应专业的在校生,对于我市作为经济发达尤其是制造业发达的沿海城市来说也同样严重不足,这也是我市近年来高技能从业人员严重缺乏的原因之一。造成第一和第二产业对应专业在校生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就读第三产业对应专业的在校生数量太多,所占比例远高于全国、全省和嘉兴市从业人员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即80%。虽然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但与我市目前产业结构不相符合。

  

  热专业冷就业

  比例失衡也给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影响。以会计专业为例,我市目前有15所中职学校开设了会计专业,平均每年毕业学生2100余人,而我市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至2008年年末,全市共有第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49055个,按照平均一个单位需要一个会计(小型企业大多会几家共用一个会计)、一个会计从业30年测算,每年需要招收会计的单位只有1635个,加上每年毕业的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中职毕业生能承担的普通财务工作会越来越难找。与会计专业的过剩相反,我市职业学校的轻纺食品类专业在校生比例远低于产业从业人员,如涉及农副食品加工专业的食品饮料制造,纺织业里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皮革毛皮和羽绒制造等产业,目前全市仅有5所职业学校开设少量此类专业,在校学生仅778人,可谓缺口巨大。

  加工制造类专业有16所学校开设,在校学生11628人,已排名第二,但和我市强劲的制造业需求相比仍显得不足,其主要原因是专业设置单一。除了数控技术应用和机电技术应用两个专业,作为我市比较普及的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均无专业涉及。

来源: 南湖晚报   作者: 记者 沈爱君 通讯员 鲍加农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家访 军训 听报告 特别的“开学第一课”
·自学考试3日起报名 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嘉兴学院新生报到 由此开始大学生活
·留学热潮年胜一年 想留学就要早做准备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