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日关系应温故创新 恪守四个政治文件

2011年8月31日 08:51 [ ] [打印]

  野田佳彦8月30日在日本国会众议院首相指名选举中当选新一届首相。现任首相菅直人当天上午在内阁会议上接受所有内阁大臣的辞呈后宣布内阁总辞职。野田可能于9月2日组建新一届内阁。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日本刚刚经历了又一次首相更换。近年来,日本首相频繁易人,政策摇摆幅度较大,给中日关系的发展带来一定困难。日本新内阁仍将面临福岛核事故善后处理和地震灾后重建等艰巨任务。日本国民普遍期待改善民生,重振经济。因此,笔者衷心期待日本政局能够实现稳定,更希望日本决策者能够做出正确抉择。

  日本自1885年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个首相迄今,126年间共有62人出任首相,平均两年更换1人,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885年至1945年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时期,60年间约30个首相中出现过15个海军、陆军军阀,另有3人任内遇刺。第二个时期是1945年二战后至1990年冷战后的和平发展、相对稳定时期,44年间共有17人当选首相,平均每两年半更换1人。第三个时期是1990年至今的动荡时期,21年中,日本首相更换了15人,平均不到一年半更换1人。

  从历史上看,日本首相频繁更迭的时期,往往伴随着日本国策发生严重问题而无人予以纠正或承担责任的现象,结果任凭事态恶化并对邻国造成严重损害。从1931年至1945年14年间,共有14人出任日本首相,平均每年换1人。其特点是,在日本天皇制和军部统治下,国内社会充斥着狂热的军国主义气氛,每次首相易人几乎都出现对外扩大侵略战争的升级。

  如今时代背景不同了。但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一些首相上任后,在国内政治右倾化潮流影响下随波逐流,有的甚至推波助澜,利用民族主义抬升人气,结果造成日本同邻国关系紧张,民众友好感情也受到损伤,其中的教训也是相当深刻的。

  日本的选举制度、政党派阀、金钱政治以及国内政治思潮与国际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是造成政局动荡、首相频繁更迭的主要原因。从战后日本政治和经济史的角度看,1945年至1980年日本政局相对稳定的时期大体上也是日本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1990年至2011年日本政局动荡、内阁大多为短命政权的时期,日本经济也处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时期。其中内在的因果关系还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明年将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两国关系面临改善的新机遇。日本领导人的言行对中日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未来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首先需要日本新内阁的成员及政府各涉华部门的公务员重温中日之间业已发表的四个政治文件,熟知两国曾经达成的共识与各项双边关系原则,并严格遵守,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可信性。只有了解中日关系中重大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中日老一代领导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温故创新”。

  日本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日本人具有集体主义和牺牲精神,执著而敬业。日本兴衰的历史轨迹告诉我们:如果国家发展模式正确、前进方向正确,日本民族的优势就会发挥出来,取得令世人惊叹的成就。相反,如果国家发展模式出轨,前进方向错了,日本民族越发挥其优势就越会迅速滑向失败。《论语》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似乎还可再加一句:“小人误本,本误而道亡”。今后就看日本的决策者做何选择了。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滚滚热浪袭重庆 持续高温导致重庆中小学全部延期开学
·新华视点:有信心,就有希望 直击七台河矿难165小时大救援
·“拒让门”续:吉祥航空表示服从处罚决定并向公众道歉
·更便捷更安全 两部门回应社保卡热点问题 今后可作普通银行卡使用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