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大小城事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普通农家屋前频频长出灵芝 传得很玄乎

2011年8月26日 09:59 [ ] [打印]

  灵芝被称为“仙草”,一般生长在深山老林,平时很难找到。但这种普通人难见的灵芝却长到了平湖普通农家的屋前,而且一长就是好几年,数量也在逐年增多。“真是太奇怪了,我家怎么会长出灵芝呢?”昨天上午,平湖林埭镇华丰村村民周林平来电对记者说。事实是否真如周林平所说?记者随后前往采访。

  

  屋前三处

  均长出灵芝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周林平家里。周林平拉着记者来到屋前东南方向,那里有几棵果树,还有一小片瓜地。周林平拨开几片瓜叶说:“看,这里有几朵灵芝。”记者一看,果然有一团云朵状的黑乎乎的东西,外形长相与记者曾经看到过的灵芝照片基本一致。记者尝试着捏了一下,感觉它硬如木头。

  周林平又带记者来到西南角的一条水沟边,拨开毛豆叶,露出一个树桩,在树桩上,又有一朵灵芝。最后看到的几朵灵芝令记者惊讶万分,它们竟然长在水泥地的一角,纯粹是从水泥地的缝隙里长出来的,而且层层叠叠有好几朵。“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心里都震撼了,这灵芝的生命力太强了。”周林平说。

  

  灵芝数量

  在逐年增多

  在周林平的家里,有一朵已经被摘下的灵芝,一量直径有13厘米。

  据了解,周林平第一次发现屋角长出灵芝是在2008年年底的时候,就是屋前东南角的那个地方。起初以为是狗粪之类的东西,但仔细一看后又觉不像,周林平用手摸了几下后才断定这是一种奇怪的植物。周林平平时喜欢看书读报,猜想这可能是灵芝,但又不敢肯定,因为他实在找不出屋角会长灵芝的理由。

  后来,周林平请当地相关部门专业人员验证。平湖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朱元弟仔细研究后断定,这确实是一朵灵芝。于是,周林平将其摘下进行保存。

  “最近两年长灵芝的地方多了,数量也多了。”周林平说。今年春节,他与亲戚在四周又发现了另外两处。周林平说,灵芝的长势非常慢,大半年长不了多少。

  

  他家为何

  频频长灵芝

  周林平家频频长出灵芝的事已经在当地传开,有些村民一度将此事传得十分玄乎,说周林平家的宅基地是块宝地。记者看到,周林平家处于一条河浜的底部,这里只有他家一座房子。由于周林平种了许多果树,这里就像一个小森林。“总体来说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周林平说。

  记者到周围几家了解情况,村民都说他们也曾在房屋周围仔细找过,但都没有发现。那么,周林平家的环境到底有何奇特之处,怎么会生长出灵芝?记者就此向平湖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朱元弟进行咨询。朱元弟说,菌类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与湿度,周林平家靠近一条小河,周围又有一些果树,这里的温度与湿度比较适合菌类生长。至于怎么会生长出灵芝,朱元弟认为空气里的灵芝孢子落到了这个地方,就开始生长了。

  不过业内人士也提醒,这灵芝还没有经过检验,目前还是不要食用。

  新闻链接

  灵芝又称灵芝草、神芝、芝草、仙草、瑞草,是多孔菌科植物赤芝或紫芝的全株,以紫灵芝药效为最好。灵芝原产于亚洲东部,中国分布最广的在江西。灵芝作为拥有数千年药用历史的中国传统珍稀药材,具备很高的药用价值,经过科研机构数十年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灵芝对于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血糖、控制血压、辅助肿瘤放化疗、保肝护肝、促进睡眠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疗效。

来源: 南湖晚报   作者: 记者 辛春喜 通讯员 沈雅华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屋脊是高高上翘的飞檐 这样的房子不多了
·他说:“爷爷传下来的东西,要传下去!”
·展示窗口文明形象旅游系统“总动员”
·小候鸟回家了 父母与孩子在车站依依不舍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