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1日电最新一期出版的《财经国家周刊》刊登文章说,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在近几年显得有些踌躇。国内银行及金融体系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表现了市场本身存在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倒逼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
文章说,近年,中国银行业的非市场化宏观调控工具盛行,集中体现在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和对房地产的调控;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的准入;此外,资本项下的改革难以破解。
金融体系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体制和经济基本面的限制。在中国现行财经体系中,数量型工具效果明显好于价格型工具,过度依赖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由于资本流入的巨大压力,中国在短期内放开资本以及外汇管制也显得处处掣肘。
文章认为,近年,中国银行业的银行表外资产大幅度扩张,集中体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大规模发售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地方债务持续发酵;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高速发展也使宏观调控打了折扣。
文章说,国内银行及金融体系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和新现象,不仅对现行金融体制改革产生压力,也表现了市场本身存在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倒逼金融体制改革。
《财经国家周刊》的这篇文章表示,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已有很好的制度性基础,如中国银行业所有制改革基本完成,接下来可顺应市场需求,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应成为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基石,这不仅有利于缓解眼下银行存款“活期化”和“理财化”趋势,减少银行体系面临“期限错配”,在未来金融国际化过程中,也有利于中国银行体系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文章说,相配套的是资本市场的改革,其发展的重点应是债券市场。债券市场要纳入地方债市场,这既有利于降低银行体系面临的企业融资过度集中的风险,也有利于为国内外资本流动提供“减压阀”的功能,并为过度的市场流动性提供一个有效的“资产池”。债券市场的深度以及广度,将决定中国金融体系抗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