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桐乡市濮院镇永乐村的一个出租房内,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查处了一个非法行医窝点。该窝点的非法行医人员张某来自安徽,在永乐村为附近的新居民和本地村民诊疗发热、感冒等一些常见病。通过口口相传,来看病的人还不少。但是,这个“医生”却连最基本的医师资格证都没有,也没有医师执业证书,“黑诊所”里的设施也很简陋。经调查,张某曾两次因非法行医被查处。鉴于情节严重,张某被执法人员移交给公安部门。
据了解,在嘉兴,像张某这样无证无照的非法行医人员有不少,我市对非法行医的打击力度也很大。今年上半年,我市卫生监督部门共依法取缔非法行医窝点135个,没收药品14175公斤,没收器械538件,立案59起,罚没款26.79万元,因非法行医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案5起,其中海宁2起、桐乡2起、海盐1起。
透视非法行医“生存法则”
对于如何界定非法行医行为,市卫生监督所医疗机构监管科科长金伟忠列出了三个标准:一是行医地点是否通过卫生行政许可;二是行医人员是否持有医师资格证;三是行医人员有无医师执业证书。
从人员成分上来看,非法行医人员多数为外来人员,也有极少数为本地医疗机构退休人员。在外来人员中,有一部分是完全没有医师资格证及从医经验的,看病就是瞎忽悠,还有一部分虽有医师资格证和从医经验,但未得到嘉兴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许可而擅自行医。本地退休人员多为在退休后,凭借有关证书独立开诊所,但设施并不完善,也没有得到嘉兴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许可。
据介绍,这些非法行医的“黑诊所”主要分布在城乡接合部和拆迁小区。城乡接合部集中居住的外来人口是非法行医人员的主要“病人”,一般“黑诊所”的条件都比较差,执法人员能从门窗外观察到室内的设施,较容易判断是否在非法行医。“但对拆迁小区的非法行医窝点排查就不那么容易了。”金伟忠说,由于这些窝点隐匿在拆迁小区高层,门窗封闭严实,外面的人很难看到室内的情况,加大了查处的难度。
非法行医原因复杂
非法行医大多是外来人员针对低收入人群建立诊所,由于上门看病方便,随到随治,有着比较广泛的市场。但非法行医人员容易把病人治残甚至治死,患者的生命健康得不到保障,容易引发纠纷及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查处非法行医成为卫生监督部门的重点工作。
我市外来人口多,很多无证游医看中了这个大市场,打起了“游击战”、“地道战”。一些非法诊所采用“你查我关,你走我开”的办法应付执法部门。同时,非法行医的手段越来越隐蔽,药品器械异地藏匿,与患者大多通过电话联系,给卫生监督部门带来了发现难、取缔难,取缔不彻底等问题。
卫生部门打击有招
近年来,在打击非法行医的过程中,卫生监督部门也摸索出了一套有效举措。首先,把乡村作为哨点,把发现并上报非法行医窝点纳入乡村医生考核机制,鼓励乡村医生协助监督、治理非法行医行为。其次,密切关注群众举报,做到及时查处。同时,建立联动机制,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合作。
为有效预防并减少非法行医行为,有关部门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方面,要研究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综合性执法机制。卫生部门与公安部门要衔接配合,药监部门要严格加强药物供应渠道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医疗机构管理,规范执业,清理整顿不符合标准的核准科目。最后,建立全省游医无证行医处罚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了解游医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