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奇装异服”在市中心乞讨,并表示要将得到的钱全捐出去,是义举还是作秀?不少市民心生疑惑
一顶近50厘米高的白色纸帽子、一条1米多长的白色纸围脖、一只小小的红色爱心箱、一张写满自我介绍的硬纸板……昨天的华庭街,热闹依旧,但与往日不同的是,那里多了一名打扮怪异的乞讨者。
这名乞讨者今年41岁,却有着60多岁的外表,苍老、瘦小、皮肤黝黑。他就是王志友,因为15年来以乞讨为生,但又坚持把乞讨所得全部捐给他人,他被国内多家媒体称为“东北义丐”。
乞讨收入都捐了
1970年出生的王志友,有着隐秘的身世、辛酸的往事。当年还在襁褓中时,王志友被生母抛弃,一对善良的农村夫妇收养了他,于是他成了养父母家里的“老五”。“爸爸妈妈对我很好,但是家里太困难,我小学一年级上了7天就辍学了……”说起自己的身世,王志友眼眶湿润,几度哽咽,“18岁那年才得知自己是被领养的,被抛弃的感觉真的很差。”
“20多岁的时候,我因为遇到挫折站在火车站的月台上想寻短见,一名好心的阿姨为了救我,自己却……”说起自己走上“义丐之路”的起因,王志友说是因为当年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所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天津、合肥、武汉、南京……15年乞讨之路,王志友走得很艰难,但他坚持要走下去,“只要活着一天,能帮一个人,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2011年3月17日,18.00元;3月18日,118.90元;3月19日,18.80元……虽然每天的乞讨所得可能只有几元、几十元,但王志友会到银行把钱都存进一个“爱心账户”,并且在自己的存折上涂涂画画,做一些只有他自己看得懂的标记(由于文化水平低,王志友的字迹不清,错字很多),“讨来的钱我都是分文不动送出去的,自己的生计主要靠捡垃圾维持。”
为新塍女孩来禾城
王志友这次来嘉兴,是为了新塍女孩小王珏。2009年9月,刚上小学六年级的小王珏被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症,一度命悬一线(详见晚报2010年1月9日第10版报道)。
王志友风餐露宿沿街乞讨,居无定所;小王珏身患疾病,常常整日卧床不起。如果不是2010年冬天的那次机缘巧合的见面,他俩的人生轨迹或许永远没有交点。2010年11月的某一天,第一次来到杭州的王志友在一名大学生志愿者的推荐下,见到了正在浙江省中医院接受治疗的小王珏。第二天,王志友就给小王珏送来了自己一天的乞讨所得——18元。
今年5月,远在合肥的王志友给小王珏的父亲王林华打了个电话,得知小王珏目前已经出院回家,全家人在为最后一笔医药费发愁。当年,王志友临时有事离开杭州,为此他一直有个心结,在老乡的帮助下,他买了火车票,并于6月29日在桐乡找到了小王珏一家。“我的胃不好,老乡把我送进了医院,医生不告诉我病情,只问我有没有家人,这次我是从医院里偷跑出来的。”王志友说。
经过近两年的治疗,小王珏的病得到了80%的治愈,但为了支付近200万元的高额医药费,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已经遍地是债、走投无路。“感觉走了很长的路,现在终于要见到曙光了,而我们却走不下去了……”从女儿患病之日起,王林华就停止了工作全心照看女儿,做营业员的妻子每月微薄的收入显然无法支撑起这个家,“老婆上班的地方在桐乡,女儿还要常常打针、输血,所以出院后我们就在桐乡租了房子住。”
花季女孩小王珏的痊愈之路还有多远?王林华没把握,远道而来的王志友心里也没有底。为了感谢王志友,王林华陪他在街头乞讨,他们已经在嘉兴市中心乞讨了3天,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前两天,他们的总“收入”还不到200元;昨天,他们一共得到了160元的爱心款。
面对质疑笑言无畏
王志友身着“奇装异服”当街乞讨,几乎每一名路过的行人都会向他投去异样的眼神,同情之外更多的是疑惑。3元、12元、20元……虽然有不少好心市民会找出自己身上的零钱,投进那个小小的爱心箱,但更多的行人在驻足之后选择无声地走开。
“为什么要这样打扮”、“觉得有些看不惯”、“可能又是骗人的”……每当看到驻足者的满脸疑惑,王志友总会立马掏出包里的身份证、存折、火车票、报纸,并鞠着躬将这些“能够证明身份的材料”递给对方看。尽管如此,他的爱心乞讨行为仍旧没能得到多少人的理解和支持,“我这样打扮,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已经习惯了,即使他们不给钱,我也很开心”。
记者注意到,王志友的脚边放着一根红布条,布条上系着五六只空饮料瓶,这些都是他从旁边的垃圾桶里捡来的。“这两天我挤在小王珏家里,看到她非常乐观,总是想着要早点回学校上学,我也很感动,因为我没上过几天学……”王志友说,饮料瓶可以卖钱,他要把在嘉兴的所有“收入”全部捐给小王珏一家,“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这里,要看情况。”
当街乞讨收入颇微、风餐露宿有害身体,为什么不直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再把工作所得捐给需要帮助的人?面对记者提出的建议,王志友似乎听不进去,“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一个地方,只有到处乞讨,才能宣传我的爱心事业。”